经济调整时期国营煤矿工人研究(1960-1965)——以T矿为例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ea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工人生产和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这一时期工人群体的典型代表,煤矿工人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T矿煤矿工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这一群体的构成、入矿情形,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状态,以及日常生活,探讨六十年代煤矿工人在国民经济调整背景下的工农关系及其身份建构过程。农民是工人群体的主要来源,对于煤矿来说更是如此。T矿作为一个六十年代初的新建矿,其招聘的工人大部分是农民。六十年代初,“大跃进”余温未散,经过合法甚至非法途径入矿的农民涌入矿山,成为煤矿主要劳动力。可是,随着煤矿中“跃进”后遗症的显现、整体国民待遇的下降,以及这一时期工农之间信息的偏差,煤矿中出现大批工人回农村的“倒流”情况。一方面,这严重影响到煤炭生产与供应,危及国民经济调整的大局,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经由农转工的人而言也意味着他们个人身份未能完全转化。但是,现实中危急的调整局势和紧张的煤炭生产任务,要求党和国家必须型塑出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需要的真正的无产阶级工人,进而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完成国家任务指标。为防止工人“倒流”,同时将入矿农民转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工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是以制度规范工人的日常行为;以工资为工人提供劳动力再生的直接经济来源,满足工人自身及家庭生活的需要;以福利待遇解决工人自身无法解决的生活困难,使工人更加安心的参加生产工作;以劳动保护保障工人在生产工作过程中的安全,降低工人发生工伤事故的概率。总之,在以工资为核心的各项经济保障中工人享受到农民不曾享受的待遇,其身份建构逐渐成形,工人身份的认同亦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工人身份的建构不仅仅只是依靠制度约束和物质保障,还体现在党和国家对于工人“无产阶级”思想的塑造上。面对工人队伍中各种各样的“非无产阶级”因素,矿方通过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建构着工人的集体身份意识和国家认同,并间接影响生产。制度层面之外,煤矿工人的日常生活最能反映他们自身的认知体悟。在经济困难时期,企业办社会的模式,使煤矿工人的基本饮食与生活需求得到相对充分的保障,让“吃得饱”成为他们对那个年代最幸福的记忆。尽管煤矿的制度管理、物质保障及思想教育为工人的身份建构奠定了基础,但其身份建构情形却并不相同。在T矿中,绝大部分工人身份建构成功,他们工作积极努力、思想先进,被煤矿给予更多的物质的和精神奖励,工人自身也从中获得自信,对工人身份更加认同,其工人身份建构的程度亦逐渐加深。但于此同时,也有少部分工人在身份建构上遭遇顿挫。煤矿工人身份的建构与其他产业工人有显著差别,集中体现在婚姻中。煤矿工人虽然在政治和经济地位上翻了身,在农村的婚姻市场上占据优势,在城市的婚姻市场中仍然受到歧视。这成为煤矿工人高光形象下的一抹阴影,然正是这抹阴影,无形中又增强了煤矿工人与农村之间的联系。总之,在六十年代国家通过各项政策,对与农村关系密切的煤矿工人进行管理与保障,培养了一批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积极服务的劳动者,稳定了煤矿生产队伍,保障了煤炭供应,为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基础。这一过程,充分反映了国家对社会主义工人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折射出煤矿工人在工农关系中的一些面相。
其他文献
危机治理关乎着国家社会稳定和改革事业发展,突发事件尤其是现代危机越来越具有跨治理层级、跨行政区划、跨职能部门和跨治理主体的跨界特征,危机的跨界性质使得传统的行政区划分割、少数部门处置、单一主体应对已无法满足现实的应对需求,决定了需要跨层级、多地区、多部门、多主体长期协同加以应对,我国的危机治理已呈现出明显的合作共治现象。政府和社会是公共事务的两大治理主体,中国共产党是我国重大政策的决策者,同时又是
学位
最近,中央财经委员会提出: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实现共同富裕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十四五”规划纲要更进一步指出要借助慈善等第三次分配手段,改善社会分配格局。慈善作为第三次分配最主要的形式被摆到前所未有的显要位置。然而,中国慈善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较之美国,无论是捐赠水平还是运作能力都有较大差距。中国在世界捐赠排名中得分也说明,中国慈善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因此,如何
学位
本文以21世纪以来中美关系中的三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为研究题目,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与历史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中美在不同时期面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危机时所进行的合作或冲突,以及此种政策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为此,文章以中美共同面临的“非典”、西非埃博拉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三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为案例,从中美在疫情本身、卫生健康领域以及战略认知与战略选择三个层面的互动入手,试图剖析中美在面对
学位
期刊
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些凝聚着深厚家国情感的节日文化使得人们对节日及其仪式念念不忘。如果有一天法治也能在人们心中如此根深蒂固,法治就在社会真正扎根了。文明需要相应的文化符号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和生命力,并且通过这些文化符号才能培养起来人们对其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法治亦是如此,法治要想在社会扎根,扎根的土壤就在于法治文化,那么,怎样才能生成这种法治的文化土壤?当前中国正致力于法治
学位
人类社会已迈入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与劳动、土地、技术等事物并列的生产要素。数据资源价值实现的基础是存在结构丰富、来源广泛、种类多样,并具有海量性和关联性的数据集合以供大数据技术分析、使用。为此,必须促使不同领域的数据控制者开放其拥有的数据,使数据在不同主体之间自由流动。政府是全社会最大的数据拥有者和控制者,其数据开放对于发挥大数据价值,并带动大数据时代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至关重要。政府数据开放已在
学位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市域社会治理一方面具备满足国家治理“规定动作”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市域社会治理“自选动作”的专属性,是国家治理在市域层面的空间显现。随着城镇化深入推进发展,人流物流的转换,形成了各种新业态,导致各种问题矛盾、风险日益向城市汇聚。市域逐步成为观察矛盾风险走向的晴雨表、守护安全稳定底线的主阵地、满足人民群众新需要的大平台。在我国的实践中,市域社会风险治
学位
制度执行机制是打开制度执行过程黑箱的“密码”,对于解决如何提高制度执行力问题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关于制度执行力的影响因素不断被发现,但专门从微观机制的视角进行分析的研究较少,且大多数研究局限于规范层面的分析,还缺乏实证层面的分析。在中国国家治理场域中,制度执行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制度执行不力与技术可行性、资源可利用性等外在约束条件是分不开的,但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制度执行机制的问题。对此,党的十九届
学位
与“六艺”之学一样,数术具有悠久的知识传统,并在晚周的书面化进程中建立起一定的系统性,其中一部分更从有司所职的专门之学演变为具有社会影响的公共知识。以京氏《易》学、《洪范》五行学、齐《诗》翼氏学和《春秋》公羊学为代表的汉代经传将数术知识融入传统经传的阐释之中,从先秦儒学的立场来看,这导致汉代经学数术化的发展倾向;但从数术知识的立场看,则表现为一种经学化的发展历程。从后一视角出发,考察汉儒本于“六艺
期刊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共同富裕“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较大成就,但贫富差距较大的问题尚未解决,推进共同富裕具有现实紧迫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当前共同富裕的目标被置于社会主义建设中更重要的位置。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实践是当前党和国家的重要议题,需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