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此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逐步显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在空间上不相匹配和协调,空间开发无序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落实国家提出的空间均衡发展的理念,回答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编制空间规划,引导和约束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布局安排,谋求生产力的合理布局,缩小地区公共服务的差距,实现经济发展、人口分布、资源环境在空间上的均衡协调。
首先,本研究试图建立一整套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公平地评价区域发展能力,给予区域主体功能的定位。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和自然本底三大类、11项因素、23项因子。在因子赋值中,除区域赋值和自然单元赋值外,重点研究提出了不同等级、不同形状、不同类型、不同方式的空间扩散赋值方法,使不同因子的赋值更接近实际。在指标数据的处理中,采用了30×30米的空间单元,提高了分析精度。综合运用指标判别法和指标迭加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各取其长,对区域的主体功能进行定位,避免由于技术方法缺陷带来的失误。指标判别法是指运用三大类指标,建立三维空间单元划分概念模型,进行划分;指标迭加法是指确定指标综合分值的阈值,进行划分。
其次,根据主体功能定位,编制区域发展的空间规划。建立人口、经济发展的计量模型,开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总量预测,结合空间主体功能分区,将总量预测转化到分区预测,分别对四类功能区和乡镇的发展进行预测。县域空间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口、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在此基础上,规划人口的分布,提出城镇发展的分类分级,将城镇等级分为三级;规划产业的发展,提出石化、汽车、船舶和高新技术四大工业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集中布局在重点开发区域,提出了以物流、金融、科技和商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集中布局在主城区为主的优化开发区域;根据人口和产业的布局,规划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的交通布局框架;根据人口的分布,满足空间上的时间可达性要求,规划医院、学校等公共产品服务的建设,提出建设北部公共服务次中心的布局。
最后,探索政策创新。空间规划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总体考虑,是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的规划,是编制其他各类规划的基础指南。空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打破以行政区为主体的区域经济格局,建立以经济区为主体的格局,对实施区域分类指导提供了新的路径,但同时也对目前的制度安排、政策设计提出了挑战。因此,政策创新是空间规划实施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在产业政策、人口政策、土地政策、公共服务政策、考核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性的意见。重点是引导产业、人口向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域集中集聚,向经济发展条件好、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区域集中,更好地保护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实现国土空间的均衡开发。同时提出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机制,使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们享有与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域大体相当的均衡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