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秸秆添加对黑土不同种稻年限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l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是影响全球变暖的关键因素。东北黑土开垦种稻后,不同种稻年限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水稻秸秆还田对黑土不同种稻年限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如何?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黑土不同种稻年限(0 a、12 a、35 a、62 a和85 a)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13C标记水稻秸秆示踪技术,采用室内淹水培养试验(温度为20℃,淹水层为1 cm),研究水稻秸杆添加(1%添加量)对黑土不同种稻年限土壤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分析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探讨水稻秸秆添加对土壤CO2排放的激发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秸秆添加使不同种稻年限土壤p H上升,Eh显著下降(P<0.05);总体上,水稻秸秆添加增加了不同种稻年限土壤铵态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且均随种稻年限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除种稻12 a土壤外,水稻秸秆添加也增加了土壤几丁质酶活性。(2)水稻秸秆添加显著促进了土壤CO2排放(P<0.05),培养150 d时种稻土壤CO2排放增量与种稻年限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氮和铵态氮含量对土壤CO2排放影响显著(P<0.05)。水稻秸秆添加对种稻土壤CO2排放产生的激发效应明显低于对照土壤,其激发效应随种稻年限延长由负激发(12 a土壤)逐渐向正激发(≥35 a土壤)转变,且与种稻年限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3)水稻秸秆添加显著促进了土壤CH4排放(P<0.05),其排放量受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氮和铵态氮含量的重要影响,土壤CH4排放与土壤CO2排放量呈互为消长关系。(4)除12 a土壤外,水稻秸秆添加显著抑制了土壤N2O排放(P<0.05),其排放量受几丁质酶活性的重要影响。抑制土壤N2O排放量随土壤原有N2O排放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壤全氮含量的增加而减少。(5)未添加水稻秸秆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增温潜势主要来源于CO2和N2O的排放;水稻秸秆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增温潜势(P<0.05),主要来源于CO2和CH4的排放,秸秆添加促进土壤了CH4排放的同时抑制了N2O排放。
其他文献
土壤中秸秆碳氮的分解与固定受地膜覆盖(简称“覆膜”)和施肥的影响。然而关于不同覆膜(包括覆膜和不覆膜)与施肥(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4;有机肥配施氮肥,M2N2)下秸秆碳氮在土壤团聚体中分配与固存特征仍不很明确。本研究利用13C15N双标记技术,通过分析秸秆来源碳氮对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氮的相对贡献,定量秸秆碳氮在团聚体有机碳氮组分(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学位
地膜覆盖和氮肥广泛应用在全球的农业生产中,它们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长期覆膜下作物高产和高生物量收获会降低土壤养分,地膜的残留也会影响土壤结构,因而可能会对玉米生长产生负面遗留效应。长期施用尿素氮会导致土壤酸化,土壤持续酸化可能会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特别是磷,但目前尚不清楚它是否会造成作物磷限制,对玉米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沈阳农业大学长期覆膜和施肥试验
学位
辽南地区滨海黄土处于我国黄土分布的最东缘,较好地记录了我国东部地区环境演变过程。本研究以辽南地区典型滨海黄土-古土壤序列夏家河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球化学、土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方法,通过剖面形态观察、光释光测年、元素组成分析,结合土壤基本理化性状,揭示了辽南地区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发育演化特征,并与其它区域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土壤发育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深化了对东北沿海地区深厚黄土剖面土
学位
长期施肥引起表层和深层土壤水、热、养分和微生物活性的分异,影响秸秆碳在土壤中的分解和转化过程。土壤团聚体是有机碳主要固存场所。然而,关于秸秆碳在表层和深层土壤团聚体中的分配与固存特征还不很明确。本研究基于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站,分别将不同施肥处理(有机肥配施氮肥,M2N 2;单施氮肥,N4;不施肥,CK)表层(0~20 cm)、深层(40~60 cm)土壤与13C标记秸秆混合,然后进行田间培养
学位
植物地上和地下输入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也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植物地上与地下输入在输入数量、质量、时间和频率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而可能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不同,在维持土壤微生物活性、丰度、群落组成方面可能也起着不同的作用。然而,目前少有试验能在原位区分植物地上与地下输入,比较二者对土壤碳库的贡献以及对微生物活性、丰度、群落组成的影响,特别是非生长季微生物对地上与地下输入的响应更是研究甚少。基
学位
秸秆还田对调控土壤养分循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等具有重要作用。秸秆还田后外源有机物料输入、团聚体、土壤微生物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必然会引起团聚体和微生物的连锁反应。因此,从团聚体角度出发,弄清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及氮素分配转化的影响,对于探究氮素转化的微生物过程及培肥土壤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采集了长期定位(31年)0-20 cm耕层不同肥力的棕壤,向其中加入玉米根茬和茎叶,进行了为期36
学位
有机物料对改善土壤营养状况、提高土壤肥力、保障土壤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设施土壤长期定位施肥田间微区试验地平台,探究等氮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不施肥处理组(CK)、100%化肥N组(H)、100%生物有机肥N组(Y)、50%化肥N+50%生物有机肥N组(HY)和50%化肥N+50%生物有机肥N+改良剂组(HYG)]对设施土壤氮素供应特征、氨挥发及番茄生理指标的影响,明确不同施肥方式对设施
学位
辽南滨海黄土是第四纪以来东亚冬夏季风盛衰和渤海海平面升降的重要地质记录,沉积年代信息的确立是研究古环境的前提条件,同时要理解辽南滨海黄土的形成过程,才能客观的从该地区黄土—古土壤序列中提取古气候信息。本文以辽南地区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夏家河剖面为研究对象,在规范详细观测描述形态学特征的基础上,采集了发生层样品36个和5cm等间距样品328个,测定分析了剖面的形成时间、磁化率、粒度组成、稀土元素组成
学位
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养分高效管理,以最小的环境成本生产更多的粮食,是我国正在面临的主要挑战,目前有关土壤供养分量的推荐施肥方法研究无法对田块的土壤供养分量进行定量分析。本文以土壤供磷量(PS)为切入点,揭示磷肥利用率(PUE)的主控因子和变异机制,寻找新的变异途径和规律,实现对磷肥利用率变化趋势的预测,寻找控制磷肥利用率的方法,构建磷素精确管理的指标与评价体系。本文基于2006年~2010年辽宁省
学位
地铁隧道建设规模大、施工里程长,通常会跨越多个区域,难免会遇到含水量偏高的地层,若防水、堵漏施工不规范、管控不到位,接缝、孔洞等薄弱位置极易出现渗漏水,危及隧道结构的安稳承荷与使用寿命。文章结合实例全面探究了地铁盾构隧道渗漏水病害的具体成因并提出了防治策略,以供借鉴参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