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新中国的翻译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然而自1966年起的十年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翻译事业几乎停滞。从1949到1966年17年间的翻译,虽不如中国翻译史上三次翻译高潮期那般来势汹涌,但也与文革期间翻译几乎销声匿迹的现象大有不同。也许正是因为这十七年的翻译在特殊性上不太突出,才导致中国文学史甚至中国文学翻译史对这个时期的翻译事业研究略显不足。多元系统理论最早由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在当时的西方学术界引起了相当热烈的反响。一些西方学者,包括图里、切斯特曼、赫曼斯以及勒菲弗尔,都在佐哈尔多元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或概念,进一步推动了多元系统理论的发展。本文重点介绍了埃文-佐哈尔关于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的观点,以及图里的翻译规范论,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对这一时期的英语文学翻译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分析。文章运用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了建国后17年间英语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英语翻译文学属于翻译文学的一部分,建国后17年间,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取决于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成熟度。文章引用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的观点并结合建国后中国白话文学的发展状况,得出中国文学在这一时期相对成熟的结论。由此,进一步得出翻译文学,包括英语翻译文学,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根据佐哈尔的观点,翻译文学在特定时期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影响着这一时期的翻译规范,因此文章进而以描述翻译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建国后17年间制约英语文学翻译的翻译规范,包括初级规范,起始规范及操作规范。这一时期的初级规范大体上以政治为导向;起始规范实际上决定了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是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而操作规范则是一系列以起始规范为指导的具体的翻译方法。通过对这一时期英语翻译文学代表作之一的《牛虻》的文本分析,可见这一时期的起始规范基本是以译文的接受性为导向的,而具体的操作规范则是一些提高译文接受性的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