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肺纤维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理改变,是多种原因不明的间质性肺疾病的共同结局,往往导致肺功能障碍及呼吸衰竭,近年来它的发生更有增多趋势。由于其机制不清,至今仍缺乏肺纤维化的有效治疗手段,其病死率较高,预后极差,故加强对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新的治疗策略就成为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炎症细胞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在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起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IL-1β是体内作用最强的前炎症细胞因子之一,它广泛参与了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研究报道,在肺纤维化的大鼠模型和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均可检测出较高水平的IL-1β,然而IL-1β及其主要受体在肺纤维化的发病过程中具体是如何动态变化的尚不知晓。本实验通过建立肺纤维化动物模型来研究IL-1β及其Ⅰ型受体在肺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从而为进一步探索肺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目的:1.观察博莱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发生过程中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2.测定肺纤维化发生过程中大鼠肺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变化。3.测定肺纤维化发生过程中大鼠肺组织、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IL-1β及其Ⅰ型受体的动态表达。方法: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30),模型组(n=30)和甲强龙组(n=30),模型组和甲强龙组经气管内注入博莱霉素制备肺纤维化疾病模型,正常组注入生理盐水。造模当日,甲强龙组经腹腔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进行治疗,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此后每日一次。分别于造模后第1,3,7,14,28天处死大鼠(n=6/组),留取肺组织,对其进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改变,碱水解法测定其中羟脯氨酸的浓度,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中IL-1β及其Ⅰ型受体的含量;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血清,ELISA方法检测其中IL-1β和其Ⅰ型受体的含量。结果:1.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肺泡间隔明显增宽,较多纤维母细胞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后期肺组织实变;甲强龙组各期病理变化较模型组明显减轻。2.模型组和甲强龙组的羟脯氨酸含量随造模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均于28天时达到峰值,且模型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甲强龙组则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肺组织中IL-1β及其Ⅰ型受体的表达计分在第7天时最大,第14天时有所减小,第28天时表达积分基本与一常组相等;甲强龙组于第3、7、14天时表达计分较模型组为小。4.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在第7天时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IL-1β的含量达到峰值,14天时显著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组(P<0.01),28天时基本回到正常水平,Ⅰ型受体的表达规律与IL-1β基本相同。甲强龙组IL-1β及其Ⅰ型受体的表达水平在3,7,14天时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IL-1β及其Ⅰ型受体在肺纤维化发生的肺泡炎阶段明显升高,在肺纤维化阶段又显著下降,其在肺纤维化的发生过程中呈现早期而短暂的表达高峰,提示其可能在肺纤维化发生的早期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