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结直肠癌的复发转移是多基因共同参与的、多步骤的过程。其中,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肿瘤转移的关键步骤。EMT过程中会发生细胞的间质表型增加而上皮表型丢失,E-钙黏素(E-cadherin)作为重要的上皮表型标志物,它的丢失是EMT关键的分子事件。视网膜母细胞瘤结合蛋白-6(Retinoblastoma Binding Protein 6,RBBP6)参与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但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我们前期研究发现,RBBP6在结肠正常上皮-腺瘤-腺癌病变过程中表达依次上调,且在RBBP6高表达的结直肠癌组织中观察到E-cadherin丢失,提示RBBP6可能促进EMT的发生从而参与肿瘤细胞转移过程,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文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RBBP6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目的:检测RBBP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RBBP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其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性。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RBBP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57.2%vs.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BBP6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P=0.006),分化程度(P=0.036),远处转移(P=0.018)相关。COX回归模型显示,RBBP6是独立预后因素(P=0.012)。结论:RBBP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升高,并且可能与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有关。第二部分RBBP6对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的影响目的:探讨RBBP6对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BBP6在结直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差异。构建RBBP6敲减和过表达病毒载体,分别感染HT29和RKO细胞,获得HT29-RBBP6-KD和RKO-RBBP6-OE稳定细胞株。利用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RBBP6表达变化对HT29和RKO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RBBP6在HT29、SW620、Caco2、LoVo等侵袭性较高的细胞系中高表达,而在RKO、HT15、SW480等侵袭性较低的细胞系中低表达。RBBP6过表达后,RKO的侵袭迁移能力增强,相反,RBBP6敲减后,HT29的侵袭迁移能力减弱。结论:RBBP6可增强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第三部分RBBP6促进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的机制目的:探讨RBBP6影响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的具体机制。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并统计分析在结直肠癌组织中,E-cadherin、N-cadherin、p-p65的表达与RBBP6的相关性。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BBP6表达改变对E-cadherin、N-cadherin、p-p65表达和NF-κB通路的影响。结果:在结直肠癌组织中,上皮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与RBBP6的表达呈负相关,而NF-κB信号通路标志物p-p65、间质标志物Ncadherin的表达与RBBP6的表达呈正相关。RBBP6过表达后,激活NF-κB信号通路,使p65入核增加,N-cadherin表达增加,E-cadherin表达减少,促进细胞EMT,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增强。同时,向RKORBBP6-OE细胞转入IκBα-Mutant质粒或给予BAY-117082抑制剂,能够显著逆转RBBP6过表达所造成的促EMT效应;向HT29-RBBP6-KD细胞转入p65质粒后,也能显著恢复HT29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结论:RBBP6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细胞EMT,进而促进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