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环境权的基本人权性质及其法律回应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7538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权利理论是法学研究的细胞,对任何一个法律部门都至关重要。环境法基础的法学研究便是对公民环境权的研究,同时也是对环境法体系建构的起点。公民环境权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就备受学界的关注。作为环境法学的基础理论,公民环境权在诸多方面存在争议。本文从公民环境权的源超出发,对公民环境权的产生、定义和内容作了全面概述,同时对公民环境权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而后,对公民环境权的法律属性作出阐述,从人权角度对公民环境权进行权利属性分析,论证公民环境权的基本人权属性,廓清有关公民环境权的属性之理论纷争。接着考察公民环境权在我国的法律化现状并分析其理论上的原因。作为一项新型的基本人权,必须在法律体系中作出应有的制度设计。为了对公民环境权的人权保障做出回应,最后提出我国对公民环境权人权保障的法律制度构想,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公民环境权法律制度。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阐明公民环境权概念、内容,并对公民环境权的理论基础进行理论探讨。公民环境权是公民享有的在良好环境中生存的权利,在内容上包括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环境权使用权和环境请求权。公民环境权的产生是现代环境危机的产物,它是人们对环境问题有了深刻理解继而出现的新型权利。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为对自然的破坏,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酸雨、臭氧层破坏、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以及环境公害等现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使人类对自身生存不可或缺的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环境意识日益觉醒的背景下,公民环境权应运而生。公民环境权有其产生的理论基础,环境伦理由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再到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公民环境权的环境伦理基础。从经济学角度看,循环经济以及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对公民环境权的产生可以作出理论基础的阐释,公民环境权可以有效解决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带来的负外部性问题。 第二部分,阐述公民环境权的基本人权性质。首先,通过对人权思想历史演进的分析,认为公民环境权是以人权的名义提出的。其次,从人权法律属性角度分析得出:公民环境权是一项人权,它符合人权的基本属性。从基本人权的性质分析,公民环境权具有基本人权的法律属性:即具有自然性和平等性的特点;历史性(社会性)和阶级性(政治性)的特点;国内性和国际性的特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点;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特点。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是一个无限商业化的社会,似乎什么东西都可以被打上“商品”的烙印,当然知名人物形象的商品化趋势也不可避免,为了保护知名人物的经济利益,法学界提出了“形象权”的概念
性骚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是古来有之,但作为法律研究课题被人们所关注则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美国是最早提出“性骚扰”问题并将其纳入法律规制范围的国家,我国则是近几年才将
本文主要探讨了精神安宁权的构建问题。文章以现实生活中人们精神世界和谐面临的危机为切入点,在全面分析保护公民精神安宁利益的道德前提、现实需要及可能性的基础上、提出在
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具体人格枳,其主旨在于保护自然人的生活自由和精神安宁。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传播媒介的日益现代化和科技化,人们的个人生活越来
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体系,对高校法律地位规定模糊,高等学校本身权利义务不清晰的同时,与其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也就更不明确。因此,诸多与高校有关的纠纷,因法律规定的模糊和缺
“婚内强奸”是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其与刑法上的“强奸罪”表现相同,因而在学术界引起颇多争议。婚内强奸,即丈夫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强行与妻子发生性关系。这种行为是否
隐性拍录是新闻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中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伪装成其他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意图,通过秘密、隐藏的拍摄、录音方式获取新闻素材的行为
说明变电站远程维护系统可通过其远程维护工作站对其故障点进行分析和判断,实现异地在线调试、参数修改、软件升级,对一次和二次设备进行监控,与能量管理系统等实现数据共享;分析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和表现,它的出现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不仅与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构筑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中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摸着石头
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九亿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三。从古至今,农民问题始终中国的根本问题。本文从分析“三农”问题出发,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