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文化的反思及超越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md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往的课程文化研究中,我们往往将课程视为文化传承的工具,并将其作为课程与文化关系的化约性命题,这就使课程从其文化母体中离析出来,成为一种纯粹的工具。于是,课程在文化的意义上成为一个虚概念。它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主体而存在,不具备独特的文化品性。尽管它承载着文化,但其自身却不是文化。历来我们将课程视为文化的载体,毫无疑问,课程本身有这个职责。然而,不能因为它有这个职责,就将课程视同为传递文化的工具,就如载客过河的渡轮,不能等同于客人本身一样,课程从来就没有被看成一种文化,而只是这种文化附着的工具。这种观念的危害在于,我们挖空心思想着如何把渡轮的效率提到更高,于是想方设法地改进课程的形式,但却从来没有想过课程与生俱来的文化品性是与其形式不能分离的,而且其重要性还应该放在五花八门的课程形式之前。课程改革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就必须抛开过去那种课程工具论的观点,实实在在将课程的文化品性放在第一位。从课程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来看,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本体论,探讨课程的文化,即课程本身的文化现象;二是关系论,课程与文化,探讨课程与文化的关系;三是实践论,探讨实践中的文化。而课程的文化是课程文化存在的最根本的本质,对课程自身文化的关注与研究应该是每次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出发点。本文将主要论述和研究课程作为文化的存在意义及重要性。将课程视为文化,是赋予课程一种文化主体地位,使其具有自律性的、内在性的、独特性的文化属性与品质。因而,课程作为文化的命题,是一种本质性的逻辑判断,是从本体意义上对课程进行文化设定。也就是说,将课程视作文化,使课程从文化“虚无”状态还原为文化实体状态,并非将课程混同于实然的社会文化现象。就具体的文化形态而言,课程文化的品性与社会文化现象的品性具有质的区别,而且恰恰是这种质的区别才突出了课程文化存在的重要意义及其在整体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与作用。通过对课程文化的工具主义倾向的批判,对课程文化进行概念意义上的重建与正名,还其本体论意义上的本真面貌,认为课程文化必须具备自己的合理性存在的标准,并且本身具有超越性能力,它要以其内在性的品质为依据,按照自我的逻辑编织一种崇高的、神圣的文化之梦,开拓人类文化发展的光辉灿烂的未来之路。在这种逻辑的基础上课程文化无疑是一种培育意义上的文化。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在线信息急剧增加,如何有效地获取和描述这些文本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尽管用户通过搜索引擎可以快速获得丰富的文档,但要获取其中内容则需要消耗大量时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常见的骨恶性肿瘤,发病率与致残率高,目前主张给予综合治疗。目的本文探讨应用斑蝥与中医辨证用药结合西医放化疗治疗骨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观察中
随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凸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废旧家电产品的回收再利用工作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许多发达国家早在
一、市场经济必须是信用经济信用一般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时赊销或预付等经济活动中.信用的内涵是指一种建立在以授信人(债权人)
近年来,核壳复合结构及空壳结构材料由于具有特异物理、化学性质,引起了科学界的浓厚兴趣。本文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核壳结构及空壳结构材料的合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消费者意识的日益提高,使企业所处市场环境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各品牌产品之间的差异正在不断缩小,同质化日见普遍,使得消费者往往只根
本文立足社会学研究视角,以全球性现代化理论和文化变迁理论为支撑点,从转型期中国中部农村春节生活方式的变迁入手,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以1978年为界分两阶段
公司诉讼是指因现代公司制度下的特定主体违反有关公司具体法律制度的规定而引发的一类特殊民事诉讼。公司诉讼在起诉条件、诉讼主体、诉讼程序、起诉期间、证明责任、诉讼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机器人技术的快速普及,现代的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军事、民用、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们可以辅助或者替代真人实现许多重要但
现代汉语中的“词语非常规组合式”是指词语与词语的组合关系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但超出语义组合常规的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在以往的研究中一般称为“超常搭配”。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