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阵列转录数据筛选帕金森病黑质和血液失调基因及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uoqi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对多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脑黑质和全血芯片数据集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与之有关的差异基因及其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的分子信号通路和基因互作网络,并筛选在黑质和全血中存在的共同差异基因,获得在全血中可能参与PD的发生发展的生物标志物,并用分子生物学实验对候选基因进行实验验证。我们的首要目标是发现PD的病理通路特别是发现可能与PD的发生有关的在血中候选生物标志物。
  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检索GEO数据库的基于黑质和全血转录组微阵列数据集的PD病例对照研究,使用R软件对纳入芯片数据集转换和拒绝不合格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校准,标准化和log2转换等数据前期处理。通过发现和复制两阶段和利用Robust Rank Aggregation(RRA)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多组转录组芯片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最后获得与PD有关的差异基因。
  对于获得的差异基因,利用Metascape在线分析网站获得差异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和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网络互作图,且认为P值<0.05是具有统计学意义,选取显著性前二十个富集分析为选取的差异基因的主要富集通路。构建的蛋白质-蛋白质网络互作图进一步应用分子复合物检测(Molecular Complex Detection,MCODE)算法来识别密集连接的网络组件,获得其网络中的关键组分功能。
  最终用qRT-PCR技术检测筛选的候选基因在50个PD和50个健康对照的全血表达情况,对其验证成功的候选生物标志物使用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SPSS,版本22.0)对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以确定特异性和灵敏度,并计算ROC曲线下的面积(AUC)作为分类性能指标。并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候选基因与疾病的患病病程和帕金森病的Hoehn-Yahr分级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
  1.基于微阵列的转录数据集的获取
  我们共检索了8个黑质数据集和3个血液数据集,包括来自146个黑质和571个血液样本的总共2100万个数据点。在黑质两个阶段分析的划分中,发现阶段4个数据集,分别是GSE7621、GSE8397、GSE43490和GSE20163;其余的4组是复制阶段,分别是GSE20164、GSE20292、GSE20333和GSE49036。对于血液数据集来说,较大样本量(GSE99039;207例患者和233例对照)被分配到发现阶段;另外两组是复制组,分别是GSE6611和GSE72267。
  2.使用整合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帕金森在黑质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在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1.5和P<0.05作为筛选阈值,通过RRA方法整合分析,在发现阶段四组数据分析中得出320个差异基因,68个上调基因,252个下调基因,最终复制阶段验证出96个差异基因,上调基因5个,下调基因91个。黑质中验证出差异基因获得PD的黑质差异基因包括5个上调基因和91个下调基因。
  3.黑质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
  我们通过功能富集分析发现来自脑黑质的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主要富集功能在化学性突触传递,儿茶酚胺代谢过程,行为,含邻苯二酚的化合物代谢过程,多巴胺代谢过程,神经肌肉过程等,并且这些生物过程都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我们复制阶段成功复制的上调差异基因较少,未获得上调基因的富集功能。
  在96个DEGs中,共有39个下调的DEGs被拟合到蛋白质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复合网络中,PPI网络分析表明,它们主要富集在儿茶酚胺代谢过程、多巴胺代谢过程、化学突触传递、突触信号传递等过程中。并识别了三个MCODE网络模块,MCODE-1、-2和-3的组成基因分别参与了核有丝分裂器向有丝分裂中心体、肽配体结合受体和G蛋白门控钾通道的等途径和过程。
  4.帕金森在全血中的转录组芯片数据集分析
  在FC>1.2和P<0.05作为筛选阈值,从全血发现阶段共获得127个DEGS,包括74个上调基因和53个下调基因。在复制阶段验证后,最终鉴定出14个基因,包括8个上调基因和6个下调基因。对差异基因的进一步功能富集分析我们只获得血液上调基因在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和白细胞迁移途径。
  5.用于发现分子标志物的黑质和血液数据集的整合分析
  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PD在全血中更加稳定更加真实的生物标志物,我们筛选了在黑质和血液中所重叠出现的DEGs。为了适应血液环境,黑质的阈值也被降低到FC>1.2,P<0.05。血液和黑质转录数据的综合分析在发现阶段发现了7个DEGS,2个下调基因,5个下调基因。但结合发现阶段和复制阶最终只有两个下调基因LRRN3和TUBB2A在第二阶段被复制成功,LRRN3在黑质和血液中的总体FC值分别为1.46(P=8.26×10-5)和1.32(P=2.46×10-5),TUBB2A的FC值分别为1.49(P=2.93×10-6)和1.40(P=1.99×10-6)。
  6.LRRN3和TUBB2A作为PD全血生物标志物的验证
  为了验证LRRN3和TUBB2A作为PD潜在的血液分子生物标志物,我们用qRT-PCR技术检测了50例散发性PD患者和50例对照患者全血中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PD患者全血中TUBB2A的mR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7.30×10-5)。相反,在LRRN3的表达中,病例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在TUBB2A的ROC曲线分析中,灵敏度为0.72,特异性为0.70,AUC为0.73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32-0.828],并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TUBB2A表达与疾病持续时间或Hoehn-Yahr量表结果表明TUBB2A表达与疾病持续时间或Hoehn-Yahr量表的不存在显著性相关(rs=-0.177和0.117,P=0.218和0.420)。
  结论:
  1.黑质芯片研究中成功复制成功96个差异基因,并其富集功能和PPI网络分析主要在化学突触传递、儿茶酚胺代谢过程、行为、神经递质传递和梭菌毒素的神经毒性等通路和途径,预测这些可能与PD病理生理有密切相关。
  2.在PD的全血分析得到14个差异基因,其主要富集功能在中性粒细胞脱粒和白细胞迁移。
  3.TUBB2A、LRRN3作为PD脑黑质和全血共同的差异基因,并且TUBB2A在PD患者的全血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得到实验验证并获得较好的分类效能,其与Hoehn-Yahr量表或疾病持续时间不具有相关性,这提示TUBB2A是独立的疾病指标,可能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对帕金森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巨大儿是指出生体重≥4000g的足月活产新生儿,其全球发生率逐渐上升。分娩巨大儿不仅会增加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出生时期的肥胖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会延续至儿童期甚至成年阶段,巨大儿在其成年后罹患代谢疾病比如肥胖、糖尿病等的风险更高。巨大儿的发生虽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密切相关,但随着近年对GDM筛查的普及以及管理的规范化,GDM孕妇分娩巨大儿的发生率逐渐降低,糖代谢正常的非GDM巨大儿发生率却仍呈上升趋势,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如何预防分娩巨大儿带来的健康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种文化,在初中科学课堂上构建"体验、感悟"型教学文化,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生兴趣等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文化的建设,这对于培养初中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实现学科育人价值打开了一扇大门。  关键词:课堂文化;体验;感悟型课堂氛围;初中科学学科课堂文化的构建和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48-03
期刊
研究目的:马兜铃酸(AAs)广泛存在于多种中草药材中,可直接通过饮用中草药进入人体,而且含有AAs的植物还可以污染周围土壤与地下水。目前对AAs的研究包括肾毒性、致癌性或心血管毒性,鲜有对AAs对生物体能造成神经毒性的报道,但有临床报道中发现AAs在临床上有过会引起视神经损害的案例,但对AAs的神经毒性作用机制尚未有研究。模式生物斑马鱼在神经发育、神经行为、细胞凋亡、免疫荧光上的研究技术非常成熟,在神经毒性研究中具有优势,所以本课题选用斑马鱼研究AAs的神经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可用于评价AAs药物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水环境污染规模和水平都在持续扩大。在诸多环境污染物中,重金属污染由于其高毒性、污染持久性、难降解而成为破坏环境平衡和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污染物。河道底泥是自然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金属污染物在水环境的重要载体。当下,处理污染底泥最常见的方式是将污染底泥疏浚简单处理后再利用,但往往由于处理不当而造成二次污染。本研究旨在研究以河道疏浚底泥为原材料,通过热解方式实现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的钝化。本研究基于对河道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以实地采集的河
目的:
  苯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污染物,苯的血液毒性主要来自其活化代谢产物,如1,4-苯醌(1,4-BQ)。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1,4-BQ可诱导细胞内活性氧(ROS)升高、胞内酸化、线粒体功能紊乱、细胞自噬,甚至细胞凋亡。
  外泌体是几乎所有细胞分泌的包含了复杂RNA和蛋白质的脂质双层膜小膜泡(30~150nm),其在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截至目前,还未见苯及其代谢产物与外泌体的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1,4-BQ能否对HL-60细胞外泌体释放特征产生影响,探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在环境中普遍存在,且具致癌风险的污染物。PAHs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食物链,因此,食品中多环芳烃的痕量分析技术开发至关重要。本文建立了基于双阳性离子液体(DILs)和金属有机骨架(MOFs)两种新型材料的微萃取技术,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肉样和茶汤中的多环芳烃。
  1、鉴于肉样基质的复杂性,我们建立了一种基于双阳性离子液体的简单、绿色和环保的预处理方法(DIL-NME-IMRM)来富集肉类样品中PAHs。双阳性离子液体具有两个活性中心,因此它们的一些理化特性优于常见的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活性氮产生最多的国家,大量的活性氮随着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排放进入了河流,使城市内河流污染日趋严重。如何有效削减水体中氮污染来对城市的水生态环境加以改善是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迫切需求。附着微生物指附着于水体中各种介质表面的所有水生微生物,是一个半稳定的、开放的微型生态系统,广泛的存在于具有大量狭长滨岸带的城市河流中,其所形成的生物-水界面,普遍被认为是有机质降解、生源要素迁移转化的重要场所,同时,在水质监测,生态恢复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本研究中,我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含(类)重金属的废水被排放至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环境危害。(类)金属离子在饮用水中大量蓄积,最终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砷广泛存在于地壳、沉积物和各类岩石中,砷离子经采矿、冶金等过程进入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土壤中。无机砷主要以砷酸根(AsO43-,As(Ⅴ))和亚砷酸根(AsO33-,As(Ⅲ))形式存在,且As(Ⅲ)的毒性远高于As(Ⅴ)。而金属铬在自然界中主要以Cr(Ⅲ)和Cr(Ⅵ)氧化物的形式存在,Cr(Ⅵ)可以被还原成Cr(Ⅲ),生成的Cr(Ⅲ)很容易形成沉淀,且
微塑料的定义为粒径小于5mm的塑料碎片、颗粒或纤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主要分为(1)初级微塑料,主要来自化妆品微珠、清洁产品中的磨砂颗粒和工业生产中的原生树脂颗粒;(2)次级微塑料,由于长时间的紫外辐射照射,潮汐、波浪和水力搅动等物理剪切力的作用下,从大块的塑料垃圾上分解剥离下来。由于微塑料易于被动物摄食而可能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其进入环境后的归趋成为当前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其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微塑料的鉴定检出和后续的监测方法。
  微塑料在环境中广泛分布,尺寸范围大(包括毫米级,微米级甚至纳米级)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症是高血糖,并伴有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在2015年已增加到4.22亿,到2045可能增加至6.93亿。因此,早期精准检测患者血清葡萄糖浓度对糖尿病现场分析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比色法,荧光法,化学发光法和电化学法等已用于高效检测血清葡萄糖。其中,基于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GOD-POD)的比色法由于其检测时间短,检出限低和灵敏度高而被广泛用。但是,该方法需要使用天然过氧化物酶,使其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