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一种动态的、活态的传播,主要以人为载体,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代际传承。随着老辈传承人的逝世,他们身上的文化内涵也就随之消亡。这种对人的极大依附性限制和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传统的传播方式很难适应当今正在急遽变化的传播环境,必须寻找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本文以流传在湖南江永、道县一带的女书为参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播进行了整体剖析,明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播的关系,勾勒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特点与规律,对当前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与阐释,并进一步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设计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传播策略。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入手,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播的关系,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本身就包含了传播的要求在内,它必须是经得住世代传承的文化传统,并且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所形成的动力又促使其自身继续传播下去。传播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俱来的内在属性,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下去的必然要求。第二章运用文化传播的方法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特点,结合实例,从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载体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达、传递、接受进行研究,通过与物质文化比较得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特点。第三章首先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环境的构成要素,分析地理、人口和传播技术等各要素对形成传播环境的作用,随后分析传播环境的变迁,并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变迁后的传播环境的适应情况。第四章引入伦理学的方法,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伦理的概念,从传播学与伦理学、法学交叉的角度,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存在的若干伦理问题进行解读和辨析。第五章专门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根据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传播情况,勾勒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理想效果图景。最后,根据前面五个部分的研究和探索,针对我国国情,第六章提出对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传播策略,包括:善用媒体;亲近校园;重视民间;慎对“产业化”等。
其他文献
<正>林镇长父亲病故了。他家不是太远,十多分钟车子就到了。他走进院子里,从大门口望去,靠近墙壁放着一块木板,上面躺着一个浑身穿黑衣服的人,脸上蒙了一块白布。见他走了进
期刊
用比色法测定瑞香狼毒根和叶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瑞香狼毒根的总黄酮含量为1.126%,叶的总黄酮含量为2.920%。
本文采用银量法中的吸附指示剂法测定了雷蒙特中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在微酸性条件下,以溴酚蓝作指示剂,0.1mol/LAgNO3,标准溶液直接进行滴定。该法简便,快速,不需特殊设备,终点敏锐且不受制剂中
第一部分Aβ25-35对大鼠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AMPA受体亚基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与AD发生密切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Aβ)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AMPA受体亚基的影响。方法:将原代
摘要: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社会性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一次集体表征。人们进行文化交流的深层次动机来自文化的自我诉求。人们往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自我求证、自我修改、自我充实
冯友兰先生以人生四境界说, 追寻着人生存的意义。本文试图从人生四境界之分析, 来揭示其生存哲学之意义。并与存在主义者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思想比较, 力求从中剖析殊途同归
本论文系统的研究了新型无机絮凝剂聚合氯化钛系列的制备、形态分析及其对污染物的混凝效果。通过腐殖酸(HA)模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As(III)和Cr(VI)模拟无机污染物,深入研究了实验
<正>刘震云是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从《手机》《一地鸡毛》《我叫刘跃进》到最近热映的《1942》,均改编自他的小说;他的正在热销的新书《我不是潘金莲》,又让他成为媒体关注
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是当前我国汉语教学的两个方向,二者在发展过程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努力探索符合自身发展规律
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会生存》以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促成了终身学习作为政策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