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对实体经济的调整作用愈发显著。而同时,货币政策的制定也面临着艰巨的保经济增长和币值稳定的任务。在此背景下,研究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有效性以及其中间各个阶段的响应程度和影响因素,对疏通传导各个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信贷传导方面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外部整体效率进行研究。将外部传导过程划分为货币供应量向商业银行信贷,再到最终目标的两阶段,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计量分析。构建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宏观经济对信贷的响应程度要高于其对货币供应量的响应。其次,在货币供应量向银行信贷余额传导的前半程中,监管政策的实行对传导效率产生了明显促进效果,并且能够持续较长时间。而在银行信贷到实体经济的后程传导,则表现为监管政策使货币政策传导的波动性下降,稳定性增强,其中尤其以GDP的响应更为敏感。 在微观传导方面,通过构建包括资产配置、风险承受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指标体系度量银行资产结构差异对信贷传导效率的影响。验证了我国“货币供应量——银行信贷”过程的传导方向与货币政策调控方向的一致性。传导效率依据银行资产结构特征的不同,呈现不同的结果:资产规模大和盈利能力强的一类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变动的响应相对平稳;同时,另一类具有高资产流动性且贷款期限结构灵活的商业银行,由于短期贷款对货币供应量冲击的响应比中长期贷款更为敏感,因而商业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响应程度高。 基于以上实证检验,本文根据不同资产结构指标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率的影响结果,建立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监管系统,用于监控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变动,并建立变动幅度限制预警,对超出监控警戒的指标进行预警。该系统可用于实时监控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变动情况,辅助进行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