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的历史演进及经验研究 ——基于政治认同理论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的历史演进及经验研究”为题,分析我国民主党派在近百年来思想政治建设历程中,从“思想转变”到“思想改造”、再从“思想建设”到“思想政治建设”的演变轨迹及其深层原因,以此回应新时代参政党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以及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新征程中,参政党应如何“以党为师”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增强履职能力、提升政党影响力等问题。首先,中共百年发展史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才能指引中国。作为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参政党,我国各民主党派为什么会从“拥蒋”变为“拥共”,自觉接受中共领导、“以党为师”呢?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一新型政党制度和政党关系的根基是什么?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志同道合的“向心力”“粘合剂”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我国民主党派的思想政治转变过程中找到答案。其次,我国各民主党派虽大多成立于救亡图存的历史关头,它们以爱国、民主为主张,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追求,但在政党性质和理想信念上起初与中共是有较大差异的,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完全志同道合。为什么在几经历史变迁之后,它们却改变了原来的政治主张和发展轨迹,逐渐与中共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并发展成为参政党了呢?这种历史变迁的社会历史条件、主客观因素和价值指向是什么?它们与中共的政治认同以及与中共党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又是如何形成的?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历史机遇期,在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如何进一步凝聚共识、强化认同、推进多党合作事业发展,以形成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之力,成为人们关注的大问题。在此进程中,民主党派应如何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同样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再次,建设什么样的参政党,如何建设参政党,这既是新时代各民主党派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一项使命和责任。我国民主党派在“以党为师”进行思想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应如何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民主党派自觉自主自为的关系,如何把握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的关系,如何在共同理想信念基础上把握一致性和多样性、进步性和广泛性关系,如何更加凸显参政党自身的特色?这些也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本文认为,对上述问题的回应和阐释,需要在多党合作理论、政党适应性变革理论的基础上,借助政治认同的理论和视角,才能做出客观回答,才能真正解开各民主党派从以爱国、民主为追求的政党演变为坚持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参政党的“密码”。民主党派的思想政治建设问题,实质上主要是解决政治认同的问题。我国各民主党派的发展演变史,就是一个不断培育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对社会主义道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政治认同的历史。借助于政治认同理论中的逻辑分层方法,对各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的历史流变过程进行分析,可以清楚发现其思想政治建设与政治认同层次之间的耦合关系。政治认同理论依据个体或群体心理对某种制度(或事物)接纳和认可的程度,按照从原始情感到理性选择等认同标准由低到高进行排序,可依次划分为本能认同(民族认同)、感性认同(国家认同)、理性认同(由认同的稳定程度由低到高:利益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当然民族、国家利益认同属于利益认同的一种。据此,我国各民主党派在与中共交相互动中,依此经历了“思想转变”“思想改造”“思想建设”“思想政治建设”等过程,并在这些过程中实现了民族、国家认同基础上的利益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最终达到了与中国共产党的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当然,对本文具有基础性、直接性指导的仍是中国多党合作理论。一部民主党派发展史,同时也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史,是它们不断向中国共产党靠拢、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历史。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共同奋斗,探索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和宗旨,是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的动力引擎;巩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制度,是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的逻辑支点。因此,中国民主党派的思想政治建设既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政党建设,也有别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它实际上是中共推动和引领、民主党派积极呼应的一种双向互动式模式,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认同的过程。此外,政党适应性变革理论对研究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也具有学理支撑作用,有助于分析民主党派历史变迁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主客观因素、价值指向等。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史同时也是其不断适应中国社会环境变化、政治角色转换、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以及执政党执政主题转换的历史,政党适应性变革理论对研究其自身建设和变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以上学理基础和分析工具,在参考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尝试将民主党派思想建设划分为四大历史时期,通过史论结合来阐释其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并从中总结出一般性规律。第一,民主革命时期的救亡图存与民主党派思想转变。本时期是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的初始阶段,其最大特点是在各种社会因素及中共的影响下产生了“思想转变”,形成了与中共长期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民主党派成立初期,恰逢我国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外无独立、内无民主的社会政治环境,因此追求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统一,追求自由、民主和国家独立,成为各民主党派成立初期的基本政治目标。这一政治目标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低纲领是一致的,成为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逐步走到一起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抗日战争时期的团结抗战和民主宪政运动,是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在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完成了对国共两党的重新认识和态度转变,不断地增进与中共之间的友谊,加深了彼此了解与政治互信。中共对“三三制”政权的探索与实践,以及七大提出的“民主联合政府”主张,是对中国未来建立什么样性质的国家的设想和探索。民主党派在对国共两党关于未来国家道路主张的比较中,一方面认清了国民党独裁统治与民主宪政的背道而驰,另一方面认识到中共的民主宪政道路既符合中国现实国情,又与自身所追求的政治目标相契合。因此,本时期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政治态度的转变,初步形成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即形成共同的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确立了中共在领导中国人民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构新民主主义国家过程中的政治权威,解决了重建中国政治系统合法性问题。第二,社会主义初探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民主党派思想改造。该时期最大特点是对社会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并行,因此,“思想改造”成为本时期各党派思想政治建设的主题。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思想改造运动,虽受特殊社会历史条件及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主观意志的影响,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终究无法脱离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社会性质的变革,为维护和加强民主党派的政治认同,中共提出对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等①进行思想改造。而将民主党派原本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改造成为无产阶级世界观,从政治认同的角度讲,就是将其原来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的利益认同,转变为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利益认同,这也正是中共对其进行思想改造的目的。1949年-1956年期间,无论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各种社会政治运动,还是过渡时期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亦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和实行、人民政协的职能定位等,这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皆是通过思想改造破除民主党派原有的资产阶级政治观、经济利益,逐步构建其对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和利益认同的前提条件。应该说,到1956年“八字方针”提出,民主党派的思想改造取得了显著成绩,初步形成了新的政治认同和利益认同。如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股息红利等经济利益的认同;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后,对共同政治利益的认同。随着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在观念上的根本转变,他们开始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和处理问题,自觉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过,1957年-1976年期间,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干扰,以“思想改造”为主要特点的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出现波折,亦留下深刻教训。第三,新时期的政党制度构建与民主党派思想建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该时期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的显著特点,就是在政党制度化的基础上,从“思想改造”转变为“思想建设”,凝心聚力谋发展成为其思想建设的着力点。制度构建与政治认同有着深层的逻辑关系,制度建设在保障人们的政治、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使人们逐渐形成制度认同和制度依赖。在新时期,无论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推进,还是政党制度建设的稳步推进,都对民主党派的政治认同和利益认同产生了积极影响。1989年12月中共中央颁发1989年[14]号文件①,1999年各党派中央颁发《座谈会纪要》②,2005年中共中央颁发[5]号文件③,标志着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化建设的稳步推进,保证了各民主党派能够进行充分政治参与及利益表达的制度渠道,促进了它们对这一制度的认同。而民主党派对政党制度的认同,又进一步激发了它们的政治积极性,包括为更好地进行政治参与而积极主动地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积极性。第四,新时代的民族复兴与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这一时期,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是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影响下,各民主党派也把“思想建设”推进到“思想政治建设”,聚焦于凝心聚力、形成民族复兴的磅礴之力。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并不断将这一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迈入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在这种政治生态下,民主党派的思想政治建设也进入一个新境界,既有不忘初心的价值旨归,也有与以往不同的新的价值取向,其政治认同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随着我国政治制度特别是政党制度的长期实施与运行,随着这一制度体系对党派群体利益的持久保障,制度便会深入人心,使人形成某种制度依赖,甚至产生某种政治价值信仰,从而形成对政治体系的内在价值认同,包括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内核,是最持久稳定的认同,也是新时代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的显著特征和核心目标。最后,通过对我国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的分析和研究,本文试图对其经验教训和一般性规律进行探讨与总结,并对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对策与建议。当然,由于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是一个宏大的论题,八个民主党派在自身思想政治建设中各有特点。加之,由于论文着重研究各民主党派思想政治的转变与发展,且主要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对各党派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建设的目标、形式和内容的差异等,并未纳入研究范围,因而难免对各党派间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细微区别及思想政治差异,或关注不够,或只是粗略提及,从而导致本文的研究不够深入细腻,是为遗珠之憾!
其他文献
从早年的“泸州继承案”到近年的“天津赵春华案”,从“齐玉苓案批复”到“齐玉苓案批复”被废止再到“罗彩霞案”,学界对一系列公共案件的讨论,对“宪法司法化”等问题的争论,涉及立法与司法不同领域,宪法与一般部门法不同层面,法理与实践不同角度。各种讨论的背后聚焦着一个共同话题——疑难案件的裁判。整体来讲,我国司法在疑难案件面前,往往据法无“法”,不据法则无“据”,相关实践孤立无援;但与此同时,“合宪性解释
学位
青铜爵是流行于商周时期的一种酒器,具有出现时代早、出土和传世数量多、流行地域广等特点,在整个青铜礼器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围绕青铜爵的定名、功用、爵柱的功用、起源及与陶爵的关系等,先贤们虽进行了诸多讨论,但至今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共识。这对于开展相关青铜器研究及商周史研究是极其不利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掌握资料不够全面,没有对青铜爵进行系统的搜集和整理。为解决青铜爵研究的诸多难题,本文
学位
新发展阶段,健康中国战略及以消费促进内需、形成经济内循环战略背景下,体育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消费新增量,作为促使居民身心健康、精神愉悦和点亮居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推动力,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但体育消费在“加速跑”的背后也仍面临体育消费结构亟待优化等诸多弊端。本研究基于国家战略机遇以及体育消费结构亟待优化的现实需求,以我国体育消费结构演化为研究选题,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与数理
学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电网正面临着诸如输电通道短缺、内部电源不足以及关键节点短路电流超标等问题,其供电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新技术的应用以满足实际需求。以电压源型换流器为基础的柔性直流(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bas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VSC-HVDC)输电以其独有的技术优势被认为是解决城市电网供电安全问
学位
研究背景前列腺癌是威胁男性健康的第二大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导致男性因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规的抗前列腺癌疗法包括手术、放射消融、激素和化学疗法,对晚期和(或)转移性疾病患者效果较差。因此,迫切需要明确前列腺癌进展的分子机制并开发新的治疗策略。TRIM11基因编码的TRIM11蛋白已被证实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发挥着促癌作用,但是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拟就TRIM11在前列腺癌发生、进展中
学位
本论文主要研究艾柯的“过度诠释”思想,致力于阐论艾柯“过度诠释”概念的内涵、文本阐释中“过度诠释”现象生成的原因及其对意义理解所造成的危害。通过讨论围绕艾柯“过度诠释”思想发生的学术论辩,厘定艾柯“过度诠释”思想提出的诠释学语境,揭示其“过度诠释”思想的本质意涵,为其在复杂的诠释学家族谱系中寻找准确定位,以便能够将其置于不同的现代诠释学范式中进行检视,与之展开对话,最终基于哲学诠释学立场对艾柯“过
学位
中国的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直接进行的民主政治形式。中国政党协商并非源自于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也不是对其他国家民主形式的沿用,而是内生于中国国情,源自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党协商实践,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中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为党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基本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建设要求使得政党协商作为首要协商渠道而不断被重视,新时代的政党协商
学位
在心理学研究中,个体自愿做出的对他人有利的行为被统称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具有遗传基因基础的,并且和儿童神经生理功能的差异相关。此外,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还受到其后天成长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对儿童不同的教养行为作为家庭社会化过程中的核心部分,会直接促进或是阻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根据Hay和Cook的发展理论,小学阶段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趋势稳定,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受到
学位
自哲学产生之日,真理问题就是哲学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哲学不仅要回答真理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对真理的本性做出清楚明确的说明。哲学家为此殚精竭智,穷尽心力,提供了符合论、融贯论与实用论等诸种不同的回答。然而,无论是符合论,还是融贯论,抑或实用论,尽管它们对何为真理以及对真理的本性的解释各有所长,但却都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拉芳特所提出这样一种质疑:“一方面意义机制的去先验化……另一方面是仍保留着先验哲学的概念
学位
本文研究了非线性和线性期望两种框架下的相关极限理论.自1713年Bernoulli提出了著名的“Bernoulli大数定律”以来,极限理论逐渐发展为概率论的中心课题.作为概率论的经典理论成果之一,极限理论已成为统计推断、模型预测以及数据模拟的基石.在许多生物统计和经济学模型中,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问题的实质,正是统计学方法和概率理论的结合,本文第一部分便研究了非平稳Ornstein-Uhlenbec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