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策划“群决策”方法的上海虹口区工人新村更新设计导则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1990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人新村是上海市20世纪50年代之初为解决工人阶级住房问题,开始兴建的一批集合式住宅,如今的工人新村设施陈旧,户型逼仄,居住环境恶化,老龄化严重,已无法满足居民现代生活居住需求。在上海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工人新村作为一批历时半个多世纪的老旧住宅也面临着更新改造的需求。
  本文选取上海市虹口区范围内现存所有工人新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基于建筑策划“群决策”方法,提出针对虹口区工人新村的更新设计导则。
  基于研究课题组前阶段研究成果“群决策”方法模型,以利益相关人、公众、专家、政府等四大类群体为工人新村更新改造项目的涉及利益群体,通过问卷发放,访谈调查等形式收集各个主体对于决策对象的偏好和更新改造建议,利用“群决策”方法计算体现多主体需求的决策值,并在此基础上制订虹口区工人新村更新设计导则。
  本文内容共分为六章,其中核心内容为第2、3、4、5章,内容概况如下:
  第1章:绪论部分,介绍选题背景、研究内容等。
  第2章:简要介绍虹口区现状及发展规划,对虹口区范围内工人新村进行地毯式调查研究,并梳理其历时沿革及现状,通过现状问题、更新需求、改造政策、更新目标四个方面推导出虹口区工人新村的更新价值导向。
  第3章:建筑策划“群决策”方法应用于虹口区工人新村的理论方法研究,明确工人新村更新改造项目中的“决策主体”、“决策对象”和“决策数据分析方法”,整合应用于虹口区工人新村的“群决策”方法模型。
  第4章:“群决策”结果分析,处理调研阶段收集的决策数据。其中外部环境以及服务设施的部分以三大功能区的划分为基础,分别分析决策结果。
  第5章:在第4章“群决策”结果分析以及策划建议的基础上,制订针对虹口区工人新村的更新设计导则,建立“总则-通则-细则”三个层级的导则构架,分别提出针对虹口区工人新村的“更新改造目标”,“分区域更新设计引导”以及“专项更新设计引导”。
  第6章:在前文基础上进行全文研究的梳理与结论的总结。
其他文献
冯纪忠先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主持设计的上海松江方塔园是中国近代园林设计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来自设计现场感受与文本研究之间的错位,由此引发了对于方塔园设计整体性的关注。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将放在对方塔园场地处理和地形操作的关注上。  为了建立清晰的研究论述框架,将方塔园设计过程中整体性的建立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重整体为“理想整体”,是设计者从整体布局进行考虑所产生的符合系统预判的设
学位
集群设计作为一种建筑现象在中国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其不仅是在观念层面上打破了一向被固化的甲乙方关系,更是对当下的社会、资本的运作方式以及建筑学专业的有机结合。本文试图通过建筑批评价值论来建构集群设计的价值范畴体系,并通过案例研究对体系中的内容加以完善。最后,针对集群设计现有的各类价值,本文希望给出优化的策略。  文章第一部分以当代中国集群设计的一般组织方式与组成要素为根据,以建筑批评价值论为基础
斯里兰卡建筑师杰弗里·巴瓦在其四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立足于本国具体的时代背景、城市环境、自然气候和建造条件,发展出室内与室外相连续、人工与自然相融合的两种空间类型:以坡屋顶和庭院为主题的城市住宅类型和以连续地景为主题的度假酒店类型。本文聚焦于两种建筑类型的空间特质,并分析其语境和设计方法。  论文首先以巴瓦的职业生涯为背景解读巴瓦建筑创作的语境与思想,进而论述其两种空间类型的背景、特征并提出疑问。
随着能源消耗带来的全球变暖以及多方面的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的研究不断深入,降低城市能耗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全球范围内居住建筑能耗占据社会总能耗的比重都很高。又因为城市中的建筑并非孤立存在,它必将收到周边环境、气候(建筑间的遮挡、阴影所影响的微气候等)的影响,居住小区作为一系列居住建筑组成的群体空间,可以有效地将建筑单体、城市环境、气候等多方因素涵盖其中。因此通过研究居住小区的形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而当今世界最主要的三种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非常有限。同时,使用化石能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因此,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变得越发重要。  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开展建筑节能,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上海现存数量较多的居住区建筑建造年代较为久远,不符合节能标准,需要进行建筑节能改造。进行节能改造,一方面是减少能
学位
闵行区工人新村所面临的适老性更新问题是我国大城市旧居住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面临的重要问题。  论文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访谈等方式,分析了闵行区工人新村适老现状,总结出闵行区工人新村在适老方面出现的不足,并基于建筑策划“群决策”方法,将适老性更新涉及到的不同参与主体的需求偏好信息加以分析、总结,进而得到各决策主体的更新意愿。  基于上述分析,总结出闵行区工人新村适老性更新需要解决的问题,继而制定出适老性
学位
传统民居的围护构造是地域风貌主要的的物质表现,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一方面,传统民居的围护构造逐渐从适应气候条件,建造水平和材料性能中脱离,成为稳定的构造习惯,进而表达出当地的文化;另一方面,宗教、融合、文化延续等文化需要又推进了围护结构的演进。二者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构造体系。  在当代民居中,社会场景和建造技术发生了变化,但围护构造对恒常需要的满足是不变的。文化作为需要的工具,物质作
坡地建筑(广义的山地建筑)是建筑学、景观学和地形学长久关注的一个主题,论文试图在建筑学背景下讨论坡地建筑场地与空间的关系设计方法。研究过程中发现居住建筑因其居住单元体量尺度可适应性强,常常以集合体的形态建造于坡地上。因此,论文将研究主体集中于坡地上的居住集合体。  重庆、贵州和香港等国内的以及苏黎世、马德里等国外的山地城市中,居住建筑被大量的建造在坡地上。然而,因为场地设计与建筑设计思考上的断裂,
本文从高密度城市环境的角度出发,以上海高密度地区的体育建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它们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现行的更新改造策略的优缺点,借鉴既有的国内外优秀的体育建筑更新改造案例,并依托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建筑应变思维尝试对现行的更新改造策略进行优化。如何解决在紧缩城市和高密度城市环境的背景下存在的体育建筑空间利用率较低、空间品质欠佳等问题,提高体育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契合度是本文的写作初衷。  
意大利建筑师路易吉·卡恰·多米尼奥尼(Luigi Caccia Dominioni , 1913-2016)是活跃在二战后的米兰建设中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之一。在将近六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多米尼奥尼为米兰乃至整个意大利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建筑作品,除了建筑设计之外,他的创作活动还涉及景观、家具、产品设计等多个领域。  本文从四个部分展开对多米尼奥尼的设计思想以及建筑作品的研究。  第一章首先明确了本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