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变”论下的句末“了”及其教学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un_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法研究对于“了”的讨论集中对语法意义阐释与印证,并由此对其进行切分。反映在教学上,就是把“了”解释为动态助词、句末助词、语气助词。但“了”的各种语法意义共享一个源头,只不过它一直处于语法化进程中,因此会有不同呈现。也就是说,“了”语法化过程中的不同呈现之间有异也有同,不能根据意义完全切分清楚,反而造成意义模糊。更重要的是,“了”作为虚词重要的特征是词汇意义淡化而语法功能形成。也就是说,“了”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功能而不是意义,所以单凭意义阐释无法让学生掌握这个在汉语中尤其重要功能词的生成机制。认知语法流行,为语法研究带来新路子。学者开始用“界变”论来发现并解释“了”的本质,希望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沿用根据位置不同划分的两个“了”,把词尾“了”记作“了1”,句末“了”记作“了2”。以“界变”论为理论框架,运用其研究方法,探讨“了2”的认知表达式以及认知中的生成机制。其次,观察不同类型谓语如何进入“了2”生成机制,以及进入后其具体表意。最后,上述观察基础上,从使用实例中抽象句式结构,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中“了2”意义模糊,生成机制不明的问题进行思考。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中高龄老年人孤独感现状,分析亲子支持情况与其相关性,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6年7月—2017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河北省唐山市10个社区
机械加工制造具有能耗高以及污染重的特点,因此在机械加工制造中引入绿色工艺技术,不仅能够优化生产结构,提升技术工艺,而且还实践了绿色发展理念,对于整个机械制造产业发展
2010年,92岁高龄的日本著名教育家大田尧在清华大学给中国教育同行作了一个精彩的演讲。他一开头就讲了一个故事:他的一位农民朋友给他切开一个苹果,指着苹果核中的种子说,每颗种
<正>1966年8月29日,一群北京大学的红卫兵闯入章士钊住宅,批斗、抄家两个小时。当日,章士钊写信向毛泽东报告挨斗情形。9月1日,毛泽东回信——行严先生:来信收到,甚为系念,已
本文以明代中晚期江苏南京、苏州地区出现的博古题材绘画作品为研究对象。在历史文献中,“博古图”一词的含义有三:一指宋代的《宣和博古图》,二指明代中晚期表现文人鉴赏古物的
现有连贯理论未能充分关注顺序和层级问题,而顺序和层级正是语篇连贯产生机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Van Dijk (1977,一983)、Brown and Yule(1983)和Fowler(1985)等人提出的视点
本文主要分四章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晋书》及《晋书音义》的相关研究,然後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意义、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所用的材料和方法。第二章介绍了何超《晋书音义》
对风格和风格可译性的探讨始终是翻译界的讨论热点之一。本文对风格定义、可译性及翻译方法问题作了探讨,并由此对李文俊所译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中译本中风格的移译进行了
随着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物流的数据信息也呈几何级增长,但目前的信息系统,通常无法对这些庞大的数据信息进行深入地分析,从而无法精确了解行业发展的规律、应当引导的方向。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