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粒径ZnONPs在玉米幼苗体内的吸收转化及根系毒性效应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tong1992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材料是近年来使用比较广泛的新型材料,大量广泛的使用引起的环境问题不可忽视。纳米氧化锌(ZnONPs)作为一种典型的纳米材料,其在植物体内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植物体内的转化。但是当纳米材料与植物接触后,是以完整颗粒还是形态发生变化后进入植物体内是动态的过程。纳米颗粒在植物体内(外)进行终态的测量,很难评测纳米颗粒在植物体内(外)的转移转化过程,所以只有建立暴露纳米材料和时间梯度的函数才有实际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9 nm和40 nm的ZnO NPs为研究对象,以玉米幼苗为供试作物,以对应浓度的锌离子(Zn2-)为对照,研究ZnO NPs在玉米幼苗体内的吸收积累和转运、转化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三种类型的锌材料处理后,玉米幼苗的根部和茎叶的锌浓度均随时间增加,所有处理的平均值较无锌对照高35倍。不同的锌形式对锌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在根部暴露1天后,9mn ZnONPs处理具有最高的组织锌浓度(3138 mg kg-1)显著高于40nm ZnO NPs处理的组织浓度最低(1920 mg kg-1)。芽的结果显示9 nm ZnO NPs 处理(737 mg kg-1)和 ZnSO4处理(1088 mg kg-1)显著高于 40 nm ZnO NPs处理(229 mg kg-1)。三种锌在霍格兰溶液中的溶解度结果表明在9nm ZnO NPs处理的根部中,锌的大部分积累是由于完整NP的吸收而不是可溶性Zn引起的,而40mn ZnO NPs在接触到玉米幼苗的根后,转运受到阻碍。基于同步加速器的X射线荧光显微镜(μ-XRF)的结果表明9 nm ZnO NPs首先通过根尖细胞壁进入根冠实质细胞的质外体,然后通过内皮层最终到达维管束的中柱运输系统。丙二醛(MDA)结果显示,用9nm ZnO NPs处理1天和3天的根中MDA含量高于Zn2-处理。这表明其氧化应激的水平高于Zn2-。40 nm处理中的MDA含量在三个采样点没有显著增加。根系活力、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趋势与MDA对玉米幼苗的趋势一致。与此同时,不同处理对生物量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对于纳米材料在农业工程的使用做出了理论依据。透射电镜(TEM)的结果显示在玉米幼苗的根系的液泡中9nm ZnO NPs处理和40 nm ZnO NPs处理中都存在致密粒子。液泡中的颗粒随着时间逐渐减少直至消失。透射电镜加能谱(TEM-EDS)和选定区域电子衍射(SAED)的结果均表明这些致密粒子含有ZnO。这表明液泡是ZnONPs在根系中积累和转化的重要区域之一,胞吞胞吐是ZnO NPs在植物根中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体外模拟结果表明,ZnO NPs几乎不溶于中性pH的模拟溶液中。溶液的pH值对ZnO NPs的转化具有最大的影响。液泡中的三种物质中(在单一成分的影响下),植酸在将ZnONPs转变为无定形物质中起关键作用,其次是磷酸盐,柠檬酸对ZnO NPs的影响最小。Visual MNTEQ软件模拟ZnO NPs在混合溶液下的反应(且仅考虑植物体内的化学成分的情况下),在未超过植物锌毒性的浓度下(300ppm),植物中锌的存在形态主要是Zn2+。本研究的结果阐述了 ZnO NPs对玉米幼苗的影响,对ZnO NPs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为肥料工业生产纳米肥料提供了科学证据。
其他文献
真核生物基因通过选择性剪接和选择性的转录起始或终止位点可在不同的发育时期、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产生多个转录本。同一基因的不同转录本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表达量会发生变化,这种转录本相对表达地位的转换,即为转录本亚型转换现象。利用大规模的RNA-Seq数据系统全面地鉴定转录本亚型转换并探究其功能有助于进一步解析植物基因表达的复杂调控机制。但是,受限于转录本亚型转换事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特别是事
学位
民族关系在我国是特别需要关注的一个社会关系,民族关系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武陵山片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多且民族关系和谐的地区。据资料显示,恩施州自建州以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没有产生过较大的民族矛盾,是保持和谐民族关系的典范。本文主要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辖的来凤县金村为例,对武陵山区的乡村民族关系进行研究。一方面,详细描述混合居住的三个民族中的日
学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硬化道路面积急剧增长,城市洪涝风险增加;同时,雨水中携带的营养物(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污染物(重金属)最终会随雨水汇入江、河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填料介质是影响城市绿地土壤发挥削减径流量、净化水质最关键的因素。本文以西咸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土、沙(体积比4:4,以下配比只写物料及体积比)基础配比上,探讨7种物料(生物质炭、堆肥、珍珠岩、蛭石、绿沸石
学位
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种子富含丰富的α-亚麻酸,是我国重要的油料木本植物。为探究紫斑牡丹的脂肪酸积累分子机制,本实验研究了两个调控脂肪酸合成的上游转录因子PrASIL1与PrNF-YC2,实验对两个基因进行了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转化拟南芥研究了它们的功能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克隆了两个紫斑牡丹脂肪酸相关转录因子PrASIL1和PrNF-YC2,对其生物学特性、表
学位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是著名的“八大调味品”之一,是我国传统的香辛料和中药材。香气是评价花椒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其主要成分为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目前,关于花椒香气物质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分析花椒全部挥发性成分,或是定性定量分析某一个香气物质,或是研究花椒香气物质的生物活性。缺乏对于花椒香气物质合成途径和关键合成酶的探索。因此需要研究清楚花椒萜类合成酶基因家
学位
黄瓜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具有再侵染频繁的特点,可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目前,对该病害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然而过量、不合理的施用化学杀菌剂会导致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降低。因此,开发绿色防治灰霉病的途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生防菌株GS-7为试验材料,探究其对灰葡萄孢的抑制作用和防病效果,为生物制剂的研发提供有潜力的菌株
学位
葡萄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栽培面积大且分布范围广。由于葡萄在不同地块间存在生长势差异,同一地域葡萄园区内存在葡萄产量与质量的分布不均、统一管理困难等问题,对葡萄园生长势进行有效监测,以便进行分级管理已成为葡萄栽培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精准农业的发展以及无人机技术的普及,利用无人机采集葡萄园的多光谱数据,监测作物生长状况,可以快速、有效、无损地获取农田植株表型与生长势信息。本试验通过对葡萄园田间数
学位
植物病毒病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病害,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自世界上发现第一种植物病毒以来已逾100年,至今为止所报告的病毒种类超过1000种。病毒是活细胞寄生物,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病毒病的药物,生产中常用病毒的交叉保护现象进行植物病毒病的防治。目前,利用交叉保护现象来防治病毒病的方法主要是:选择弱毒株系将之预先接种寄主,诱发寄主抗病性,从而防治同种强毒株系,而对不同种病毒
学位
我国丘陵地区总面积约6.66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69.4%,该地区资源丰富,山地农业的发展潜力较大,但由于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严重滞后。基于此,我校丘陵山地农机团队研制了一种适合于丘陵山区的小型履带拖拉机,其具有体积小、爬坡能力强的优点,但在重载工况下转向时存在所需转向操纵力过大、转向困难的问题。因此,本论文以山地履带拖拉机为研究对象,针对拖拉机转向机构存在的重载工况下转
学位
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破坏力极大且破坏范围广的叶部气传病害。条锈菌是严格的活体寄生菌,且具有转主寄主的特点。但由于其传播速度快危害大,且极易发生变异,培育有效的抗病品种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小麦提供全生育期抗性的抗条锈病基因Yr10作为最早被发现的基因之一,其抗病通路和抗病机理非常值得研究。WAK(Wall-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