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扬水灌区水土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分析与预测研究

来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an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西北干旱荒漠区气候干旱、降雨稀少,土壤水分长期处于负平衡状态,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区域生态系统演化和水土环境变迁,是我国典型的资源环境脆弱区。通过采用提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手段建立人工生态绿洲的方式成为了实现干旱荒漠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但水资源的外调注入实际上是人为的为干旱荒漠区导入了最敏感的影响因子—水。大量水资源的调入对灌区内水土资源分异特征形成了长期性、立体式的驱动及影响,这种驱动过程受干旱荒漠区人工绿洲水土资源本底复杂性、典型性和独特性的影响,其时空分异过程表征出明显的多要素参与、多层次驱动、多过程耦合特性。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带来的水土资源需求与其本身资源约束性、稀缺性以及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凸显与剧烈化,如何实现“双碳背景”下水土资源时空优化配置、水土资源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探索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保护与生产需求之间平衡机制的前提。而要实现水土资源时空优化配置、水土资源绿色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明晰其内在演化机理及时空分异过程。但因西北干旱荒漠区地形复杂,地貌单元多样化,区域间自然地理分异明显,同时受限于水资源空间运动性与土地资源空间固定性的影响,对于二者之间耦合作用机制及互馈关联响应过程的准确揭示仍不够充分,对于水、土资源耦合背景下的中长期资源承载力预测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索。鉴于此,本文以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灌区为研究区,紧扣提水灌溉背景下水、土资源多尺度耦合关系及其综合承载力时空分异态势这一关键问题。引入系统动力学、PSR模型、多级模糊理论对灌区水土资源承载力这一高阶次、多重反馈、复杂时变的系统问题进行了剖析。将长序列监测、空间遥测、无人机航拍扫测以及经济社会数据进行了多源数据同化融合,并从地质气候驱动、水土环境驱动以及自然-人类驱动这三个驱动过程对灌区内水土资源承载驱动要素及综合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揭示。在此基础上,分别引入物元分析模型及云模型对灌区1994年、2002年、2010年及2018年四个典型监测节点的水土资源承载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估。最后以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模型(CA-Markov)为理论依据,构建了基于数统分析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区域尺度水土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预测模型,对未来情景下灌区中长期的水土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异态势进行了预测及分析。以期为灌区寻求“双碳背景”下生产需求与水土资源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机制提供有益参考。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灌区内海拔区间在1512m-2237m之间,高海拔区主要集中分布在灌区的西部区域;灌区地表坡度介于0°-9.0°;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年蒸发量在2292mm-2316mm之间,年降水量仅为180mm左右,空间差异性相对较小;表层土壤含盐量、土壤含盐量、表层土壤电导率及土壤电导率这4个土壤理化因子随时间序列在空间上表征出明显的递增性;受灌溉模式与水文地质条件影响,灌区内地下水埋深平均值在1994-2018年间减少了4.55m,地下水矿化度平均值升高了1.31g/L,表明灌区内土壤盐碱化程度不断加剧,且表现出明显的由东北部封闭型水文地质单元以弧射状向中部及西北部增强的空间格局。(2)随着配水设施的完善与需水量的增加,灌区内植被覆盖度整体表征出由低覆盖度向高覆盖度过渡的时空分异特征,极低覆盖区在1994-2018年间减少了39869.28hm~2,高覆盖区在1994-2018年间增加了45358.02 hm~2;灌区内水土协调度在1994-2018年间,也处于持续改善状态,平均值由1994年的0.28增加到了2018年的0.89,但整体干旱基数仍比较大,且以直滩乡、西靖乡等靠近戈壁、荒地等土地类型的区域尤为剧烈;灌区内地表温度及地表反照率等光热条件也随着灌区的开发利用逐渐由非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演变。(3)随着灌区内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土地污染负荷平均值在1994-2018年间增加了3.12 kg·hm-2,且高负荷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城镇及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区域;灌区内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演化整体表征出耕地面积增大、戈壁及未耕种地面积减小、建筑交通用地面积及盐碱化面积扩增的空间格局,戈壁、草地、沙地及未耕种地在1994-2018年间分别收缩了28802 hm~2、8314 hm~2、23869 hm~2,耕地、轻度盐碱化及中度盐碱地分别扩张了52127hm~2、2382hm~2、181hm~2;灌区内人口密度均值在1994-2018年间升高了16.89人·hm-2,反映出灌区内人类适居程度也在不断升高。(4)基于物元分析模型分析结果,灌区1994年、2002年、2010年及2018年水土资源承载状态分别为“V2-轻微承载”、“V3-临界承载”、“V3-临界承载”、“V4-承载安全”;基于云模型评价结果,各研究节点对应的云数字特征分别为C1994(0.4467,0.0248,0.0058)、C2002(0.5034,0.0236,0.0071)、C2010(0.5586,0.0218,0.0062)、C2018(0.5989,0.0249,0.0061),灌区各时期水土资源承载状态分别为“轻微承载-临界承载”、“临界承载”、“临界承载-承载良好”、“临界承载-承载良好”。两种模型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反映出灌区水土资源承载状态处于一种“健康化”、“持续式”的演变过程,但受制于环境本底与资源开发模式,这种“健康化”演变速率呈现出减缓的态势。(5)灌区水土资源承载状态在1994-2018年整体表征出严重承载区、轻微承载区减少,临界承载区、承载安全区、承载良好区域面积逐渐增加的时空演变格局。严重承载区主要集中分布在直滩乡、西靖乡、漫水滩乡南部、上沙沃镇北部等区域。灌区内各承载地类特征变化模式由大到小分别为:持续变化型>前期变化型>后期变化型>持续稳定型>反复变化型。1994-2002年间、2002-2010年间及2010-2018年间的水土资源承载状态空间最大转移面积模式分别为:“严重承载-轻微承载”、“临界承载-承载安全”、“承载安全-承载良好”。表明灌区水土资源承载状态整体处于良性演变模式。(6)基于布尔运算的MCE方法,以IDRISI中的CA-Markov模块,结合Arc GIS10.1的Spatial Analysis工具对灌区2018年的水土资源承载状态进行了模拟,模拟精度整体均值为94.78%,验证了模型预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灌区2026年(中期)及2034年(长期)水土资源承载状态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2018-2034年间,灌区水土资源承载状态在空间上整体表征为一个健康化演变的趋势。但结合各承载特征整体变幅来看,这种良性演变趋势正在逐步变缓,且轻微承载及严重承载区域在空间上逐渐表现出由荒漠化向盐碱化、城镇化过渡的趋势。
其他文献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水沙条件及坝前控制水位对库区冲淤变化有重要影响。现状条件下,汛期敞泄排沙,输沙效率不高,为应对该问题,需对输沙效率进行研究。本文以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时期的实测水沙资料以及断面冲淤资料等数据为依据,分析2003年以来入库水沙变化特征、潼关高程、坝前水位、库段冲淤等的变化;建立泥沙数学模型,通过对三门峡坝前库段的模拟计算,分析不同入口流量、含沙量、不同出
学位
生态补水能够提供区域发展所需水资源量,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环境修复作用。伴随经济和人口快速提升,湖库水资源及水环境恶化程度日趋加剧。白龟山水库作为南水北调工程重要的调蓄场所和平顶山市饮用水源地,近年来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长期处于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严重的状态,难以满足平顶山市和南水北调工程的需求,因此中线工程多次对白龟山水库实施补水,极大改善了库区水环境,充分保障水库良性运行。通过
学位
膨胀土在全世界分布广泛,而中国膨胀土分布量排世界前列。它是一种高塑性粘土,特殊的构成使其遇水膨胀、失水干缩并且极易产生变形,另外膨胀土承载力会因浸水而发生衰减。受降雨的影响土体会软化,伴随内部裂隙发育,强度明显下降,将严重威胁施工于其上的各类建筑物的安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研究降雨条件下膨胀土的内在劣化机理。本文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分析,以南水北调平顶山叶县膨胀土为例,深入探究降雨影
学位
随着全球化迅速发展,国内外贸易愈来愈频繁,内河与内河之间运输货量不断增加,由于水路具有运量大、成本低和能耗少等许多优点,故其在水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常水上运输会经过不同弯道的河流,使船舶通航安全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弯道水流的复杂性,船舶在弯道处容易发生水上交通事故,为船舶安全通航带来威胁。内河沙颍河逍遥-周口航段连续弯段较多,不同的弯段角度较丰富,本文通过研究其弯道的水流特性,分析水流对船舶通航
学位
透水混凝土作为一种绿色、环境友好型的功能性建筑材料,对改善城市的水环境、降低噪声、降低光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泥和天然砂石集料等生产混凝土的原料供给日趋紧张。基于此,本文设计了再生骨料含砂透水混凝土,并在其基础上利用废玻璃颗粒(Waste Glass Particles,WGP)替代天然河砂,制备单掺废玻璃颗粒的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Recycled Aggregate Per
学位
南水北调总干渠有许多跨渠桥梁,平均1km多就有一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干渠水流输送阻力。在工程实际运行中,桥墩上游形成壅水并向上游传播;桥墩附近出现局部水面骤降与回升,墩侧出现逆流漩滚,桥墩后呈现典型“卡门涡街”交替脱落的现象,出现墩后旋涡区及边界层分离现象,水流流态极其紊乱。为了减小桥墩局部阻力损失、改善桥墩附近的流态,有必要开展流态优化试验的研究。本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桥
学位
由于制革工业污泥高污染、高有机质、高毒性等特点,以“干化+稳定化+资源化”为处理路线,仍面临处理成本高、风险大、资源化程度低等系列难题,探究一条可行的较合理的制革工业污泥资源化利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制革工业污泥在建材中难掺、低掺、有害等突出问题,本研究以制革工业污泥、水泥、固废掺合料,外加剂等原料制备人工集料,并尝试应用于免烧砖,从集料制备工艺、应用效果、综合效益和重金属固化效果方面展开研究,
学位
秸秆复合管地下灌溉作为一种新型的灌溉方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地下灌溉,它间具地下灌溉和秸秆还田的功能,并且具有绿色环保的优点,对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绿色灌溉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推动秸秆复合管地下灌溉的机械化应用,本文以断裂秸秆复合管为切入点,分别对断裂方式和断口间距大小对秸秆复合管水力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分为自由出流试验和地埋试验两部分,通过自由出流试验,初步分析秸秆复合管在不同断
学位
随着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工程技术的更新迭代,BIM技术的应用成为了当下水利工程研究领域的热点。通过数字化的工程模型,BIM技术可以将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结构和其他拓扑信息集成至工程模型中,在指定平台中动态展示工程属性,实现水利工程向信息化和智能化迈进。作为信息的载体,数字化工程模型的几何结构是BIM技术应用的基础,又是数字图形介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正向建模无法实时反映工程不同时期的几何结构,高效
学位
钢铁生产和贸易过程中伴随着大量污水排放和灰色虚拟水的流动。深入研究钢铁行业灰色虚拟水排放规律、流动格局及影响因素对于揭示钢铁行业灰色虚拟水流动特征,促进我国钢铁行业节水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虚拟水和灰色虚拟水理论,以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及各地区钢铁行业水污染排放数据为基础,构建灰色虚拟水排放量核算模型和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解析钢铁生产的灰色虚拟水排放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