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与基础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329060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转归背景: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 MND)是一类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神经变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上运动神经元(upper motor neuron, UMN)和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 LMN)受损的症状和体征。MND主要分为四种类型: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进行性肌萎缩(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 PMA),进行性延髓麻痹(progressive bulbar palsy, PBP)以及原发性侧索硬化(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 PLS)。 MND的发生率与患病率因年龄、性别、种族和地域而不同,与遗传因素、职业特点、特殊物质接触史等存在一定的关联。在临床流行病学方面,近数十年以来进行了多项横断面研究,揭示了部分可能的危险因素。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等基础医学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学说。MND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不良。通过各种手段及早明确诊断和适当的支持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本研究主要针对MND患者的一般信息、发病情况、临床表现、个人史、既往史、家族史、诊断情况、治疗方法以及自然病程进行调查。通过整理所获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发病的因素、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治现状等进行分析。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总结了MND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进一步探索MN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提供线索,从而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增加可能性。方法:本研究调查对象主要为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的MND患者,开始于2009年9月1日,终止于2012年2月20日,对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使用统一的调查表,采用问卷式调查,收集患者信息。病例数据录入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数据库中设立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时间、起病部位、家族成员患神经系统疾病史、既往患病情况、外伤史、有毒物质接触史、诊断分型、误诊情况、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情况、药物治疗、其他治疗,以及对治疗手段的接受程度等项。对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间入组的患者进行每6个月一次的随访,记录患者的存活情况。使用SAS for Windows9.1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工作。结果:共入组MND患者224例,包括ALS187例(83.5%);PBP20例(8.9%);PMA13例(5.8%);PLS4例(1.8%)。其中男性144例(64.3%),女性80例(35.7%)男女之比1.80:1。发病年龄平均49.1±10.7岁,确诊时间平均12.1±10.2个月,189例(83.6%)就诊在3次以内确诊为MND。起病部位为延髓39例(17.4%),颈段120例(53.6%),胸段3例(1.3%),腰骶段52例(23.2%)。6.7%的患者有家族史。患者职业以农林牧渔劳动者(21.4%)、生产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13.4%)以及专业技术人员(13.0%)居多。65例(29.0%)有吸烟史,60例(26.8%)有长期饮酒史,55例(24.6%)曾有有毒物质职业接触史。患者知情者105例(46.9%);家属知情者211例(94.2%)。服用过利鲁唑的患者55例(24.6%),165例(73.7%)服用过各类维生素,118例(52.7%)服用过辅酶Q10片,中药治疗的患者21例(9.4%),康复治疗的患者18例(8.0%),针灸治疗的患者33例(14.7%),情绪和心理治疗的患者7例(3.1%)。有意向接受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鼻饲、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气管切开的患者分别为54例(24.1%),71例(31.7%),67例(29.9%)和43例(19.2%)。随访中PBP与PMA的死亡率分别为26.4%、43.8%和8.3%。结论:MND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多在50-60岁;职业主要为农林牧渔劳动者;大多数患者为散发性,少数有家族史;部分患者曾有农药、重金属等物质接触史。起病部位以颈段最多。ALS最为常见,其次是PBP及PMA。患者知情率偏低,使用利鲁唑治疗的比例较低,使用维生素类药物和辅酶Q10治疗的比例较高,接受呼吸及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不多,尤其接受有创性治疗方式的患者较少。MND的预后普遍较差。第二部分运动神经元病自主神经功能与皮肤交感反应的研究背景:运动神经元病(]notor neuron disease, MN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临床兼有上、下运动神经元及传导束受损体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和/或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虽然传统观念认为MND是选择性侵犯运动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但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一些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可伴有多系统的损害。研究发现MND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腺体分泌等方面。在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测方法中,皮肤交感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 SSR)以其无创性、操作简单、敏感且可靠的优势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调查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损害情况,并对患者进行SSR检查,从而对运动神经元病的自主神经受损程度进行评估。方法:收集来自2009年11月至2011年8月就诊于我院神经科门诊的MND病例。记录患者有无自主神经系统受损表现,包括:皮肤麻木或瘙痒;出汗异常包括出出汗减少、冷汗或多汗;口干;唾液分泌过多或流涎;皮温异常;体位性低血压;体位相关性心律失常;瞳孔大小或对光反射异常;无明确原因的腹泻或便秘;排尿障碍;性功能障碍。对MND患者行SSR检查,测定结果参照北京协和医院肌电图室的正常标准,按不同年龄正常值标准进行对照。计算SSR异常率及电生理检查与临床表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MND患者142例。患者中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的出现率分别为:皮肤麻木76例(53.5%);皮肤瘙痒22例(15.5%);出汗异常15例(10.6%);口干13例(9.1%)唾液分泌过多3例(2.1%);皮温异常21例(14.8%);体位性低血压3例(2.1%);体位相关性心律失常1例(0.7%);无明确原因的腹泻6例(4.2%);便秘23例(16.2%);排尿障碍14例(9.9%);性功能障碍2例(1.4%)。142例MND患者中,SSR正常91例(64.1%),异常51例(35.9%)。上肢SSR异常12例(8.5%),上肢潜伏期延长2例(1.4%),波幅降低8例(5.6%),波形消失4例(2.8%);下肢SSR异常47例(33.1%),下肢潜伏期延长4例(8.5%),波幅降低31例(21.3%),波形消失15例(10.6%);上下肢均异常为7例(4.9%),上下肢波形均消失3例(2.1%)。MND患者SSR与正常值比较,上肢潜伏期延长(P<0.05),上下肢波幅均显著降低(均P<0.01)。ALS的各El-Escorial诊断分型之间无显著差异,下肢起病组异常率最高,有统计学意义。各自主神经功能损害表现与上下肢SSR波幅、潜伏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ND可出现皮肤、腺体分泌、心血管系统、膀胱直肠括约肌等临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表现。部分MND患者出现SSR的异常,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电生理改变与临床自主神经症状之间不具有相关性。下肢起病患者的SSR异常率较高。第三部分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蛋白表达与氧化修饰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运动神经元病的常见类型。5%~10%的ALS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史,称为家族性ALS (familial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fALS);其余为散发性ALS (sporadic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sALS)。既往研究已经发现异常表达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 Zn-superoxide dismutase, superoxide dismutase-1, SOD1)具有毒性作用,主要途径为蛋白氧化、错误折叠和聚集,导致运动神经元损伤。但除流行病学研究提示一些有毒物质与ALS发病相关,SOD1导致疾病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学说认为不仅基因突变所表达的SOD1具有针对运动神经元的毒性作用,野生型SOD1发生氧化和错误折叠,可获得与突变SOD1相同的属性,而氧化修饰是SOD1基因表达过程中翻译后修饰的重要步骤。在本课题相关的前期研究中,根据对家族性ALS的临床特点的观察和基因分析比较,我们发现SOD1基因突变并不与临床表型具有明显的一对一关系。具有相同突变基因的ALS患者间,突变蛋白对运动神经元产生的损伤不均一。结合之前文献关于SOD1蛋白在ALS发病中的毒性作用的分析,可提出假设,认为异常的氧化修饰可能导致SOD1蛋白的异常表达,从而导致ALS发病相关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目的:在以往研究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突变型SOD1蛋白的毒性与其氧化修饰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野生型SOD1是否具有这一相同的致病途径。使用常规蛋白印迹法等方法探索突变或野生型SOD1的氧化修饰过程在AL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设计比较家族性ALS患者、散发性ALS患者与正常人SOD1的氧化修饰属性是否具有不同,如果能进一步证实氧化修饰在ALS机制中的作用,将有可能为寻找疾病新的生物标记物提供线索,并为研究ALS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我院神经科门诊和病房收集fALS患病家系成员及sALS病例,对每例散发性患者和ALS家系成员抽取外周静脉血,对照组选取年龄、性别与患者组一一匹配的人群静脉血标本。对ALS家系成员、散发性ALS患者和对照组进行SOD1基因检测。根据与黄嘌呤氧化酶作用测定AL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红细胞总SOD活性。使用Western印迹法分析AL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血清中SOD1的表达水平与聚集情况。分别使用碘乙酸孵育与β-巯基乙醇处理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的蛋白样品,进行SOD1蛋白氧化-还原水平的检测。应用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2D-PAGE),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 MALDI-TOF-MS)方法进行ALS患者与正常人混合血清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判断ALS患者中是否存在SOD1的异常氧化修饰形式。结果:共收集sALS185例和7个ALS患病家系成员的病例资料和外周血。根据测序和BLAST比对,在ALS患者中未发现明确SOD1基因突变。年龄匹配的AL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红细胞SOD活性无显著差异(0.158U/ml vs0.150U/ml,P>0.05)。在不携带SOD1基因突变的ALS患者中,SOD1在血清或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聚集程度无显著差异(均P>0.05)。无SOD1突变的sALS患者与年龄、性别均匹配的正常对照比较,氧化/还原型SOD1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聚集程度无显著差异(均P>0.05)。对2D-PAGE分离后得到的差异点进行质谱分析,发现其结构不符合SOD1多肽特征,未发现ALS患者血清中SOD1蛋白的异常氧化修饰。结论:不携带SOD1突变的ALS患者红细胞SOD活性正常,SOD1蛋白的分子量大小与表达量不发生显著改变,本研究也没有观察到异常的氧化还原状态。在不发生氧化应激的情况下,ALS患者中的野生型SOD1与正常SOD1蛋白之间多肽结构的差别。对于无SOD1突变的ALS患者,野生型SOD1的结构和基本性质没有显著改变,氧化修饰可能并非与ALS致病相关的首发机制。野生型SOD1是否具有与突变SOD1蛋白相似的属性及其对运动神经元的毒性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糖耐量异常(IGT)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的一个中间阶段,是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通过对IGT患者进行运动和饮食生活方式的干预,能减轻体重、改善血糖和脂代
目的:失眠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很常见,当睡眠障碍与较高程度的心理痛苦同时发生时会使肿瘤患者出现精神疾病和不良生活质量的风险增加。本项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阿普唑仑联合行为认知
由于复议期限没有中止、中断的规定,如果行政机关错误告知行政相对人复议期限,对其产生不利的法律后果,行政相对人将如何获得救济? 行政复议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了耽误复议期
贫血是妊娠常见的内科合并症,威胁着全球母儿健康,一直是围生期预防保健的重要内容。其中,以营养性贫血最为常见,尽管采取各种预防措施,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然而,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脏康复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长期护理保健的重要内容。因此,心脏康复被许多急性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指南作为Ⅰ类治疗方案进行推荐。虽然心脏康复已经被
情势变更原则极其抽象,难以把握。其适用也没有客观标准。故有必要对情势变更原则构成要件做详细的解释,使其易于把握,并使司法适用客观化。根据司法解释和多数学者的观点,情势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江浙一带经济体制加速转轨,经济发展举国瞩目,“温州模式”、“台州模式”备受学者的热讨。政府在保持体制内经济安全、稳定发展的同时,又实现了体制外民营经济的
碛口镇是临县的一个重要古镇,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及山西重要旅游景点。临县方言属于晋语吕梁片汾州小片,碛口话在语音方面具有该片方言的共同特点之外,同时具有自身的
相比于民事留置权,商事留置权产生于商事交易中,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不要求债权和留置物存在严格的牵连关系。其符合商事交易追求效率和交易安全的原则,存在积极的意义。我国《物权
近些年,随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以下简称“理财产品”)的兴起,一些纠纷和问题开始涌现。虽然相关部门出台了法律法规对理财产品市场进行规范,但并未明确界定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