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状双氢氧化物的缓蚀抑菌集成体系构建和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abb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层状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LDHs)独特的离子化二维夹层结构赋予其优异的吸附、修饰、可控递释性能。LDHs质轻环保、廉价易得,集层状结构的稳固性、层板组成的可控性、层板间距的可调性、层间阴离子的可交换性于一体,具备成为分子容器和离子交换平台的天然属性,可进行多元化的结构改造和功能拓展。本论文从LDHs板层阳离子调节和层间阴离子缓蚀剂嵌插两个技术路线入手,制备了兼具缓蚀和抑菌双功能的超分子复合体系,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展开:(1)通过共沉淀法合成硝酸根型LDHs作为前驱体,将缓蚀性能突出的香兰素(Vanillin,Van)以阴离子交换的方式引入层间,再通过银氨反应在LDHs表面沉积纳米银颗粒,获得目标产物Ag/Mg Al-Van-LDHs(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仪(FTIR)、电化学阻抗谱(EIS)和细菌生长曲线测试结果表明:Mg Al-NO3--LDHs呈现不规则片层状,片层直径约为1μm,厚度约为几十纳米,Van插层后,LDHs的形貌无明显变化,但XRD特征峰(003)、(006)向左发生偏移,层间距变大,24 h内缓蚀效率仍维持在86%以上,并体现出优异的抑菌性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99.65%和99.79%。(2)通过分解尿素法合成了碳酸根型LDHs前驱体,由于CO32-作为层间阴离子与LDHs板层结合紧密,难以通过离子交换法进行缓蚀剂插层,故需要将Mg Al-CO32--LDHs高温煅烧,去除CO32-,获得产物为混合金属氧化物(Mixed Metal Oxide,MMOs),然后通过再水合法插层Van,产物为Mg Al-Van-LDHs(C),最后通过银氨反应沉积纳米银颗粒到Mg Al-Van-LDHs(C)表面,最终产物为Ag/Mg Al-Van-LDHs(C)。通过SEM、XRD、FTIR、EIS、细菌生长曲线测试表明:Mg Al-CO32--LDHs在SEM下呈规则的正六边形结构,片层尺寸较大,可达5μm,煅烧后MMOs依然为规则的正六边形,表面出现裂痕。XRD显示MMOs不具备LDHs的典型层状结构,经过再水合法插层Van后,重新测得XRD特征峰(003)、(006),并且向左发生偏移,表明LDHs的层状结构恢复,且层间距变大。EIS显示Ag/Mg Al-Van-LDHs(C)具有优异的缓蚀作用,缓蚀效率在24 h内维持在97.63%,但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仅为43.99%和17.80%。(3)通过反相微乳法制备了Zn Ti-LDHs,其优点是可一步合成缓蚀剂插层LDHs。首先向有机溶剂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制备含有微乳胶束单元的混合液,然后将金属盐、缓蚀剂逐步添加到混合液中并充分溶解,再进行高温高压处理,合成Zn Ti-LDH以及缓蚀剂插层的Zn Ti-Vc-LDHs、Zn Ti-Van-LDHs,对其进行SEM、XRD、FT-IR、EIS、细菌生长曲线测试,结果表明:Zn Ti-Vc-LDHs,Zn Ti-Van-LDHs呈无规则的片状,片层直径在几十纳米到1μm,缓蚀剂插层后LDHs的晶型特征峰(003)、(006)向高度数偏移,这是由于插层有机物分子量小于Zn Ti-LDH原有层间阴离子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造成插层后LDHs层间距变小导致的。EIS显示Zn Ti-Vc-LDHs、Zn Ti-Van-LDHs缓蚀效率较为突出,在24 h分别为90.47%和91.97%,两者对大肠杆菌抑制率分别为93.57%和92.6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1.34%和97.23%,此外Zn Ti-LDH具有更优异的抑菌效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分别为100.00%和99.63%。
其他文献
裙带菜和海带同为海带目褐藻,两者均是我国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大型藻类。在当前我国北方的养殖海区内,这两类海藻的自然群体和栽培群体通常在开放海域内同域分布。对于栽培群体,若被来自自然群体的基因“污染”,则有可能造成其农学性状改变,导致种质退化;另一方面,自然群体中含有适应了当地环境的基因型,因此是一类具有潜力的种质资源,应避免其受到栽培群体的影响。但目前,鲜有针对这两种藻类栽培群体和自然群体间遗传连通
随着贝类养殖规模的逐年扩大,要想提高养殖效益,对贝类自身调节机制的研究必不可少。在贝类养殖生态系统中,贝类的下行控制作用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贝类摄食完成了物质和能量由生产者向更高营养级的传递。通过对贝类下行控制作用的研究,可以为贝类养殖活动提供更多的参考。本文在对贝类滤水能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围隔实验,以菲律宾蛤仔和长牡蛎作为研究载体,通过测定在不同养殖密度下,培养围隔水体中营养盐循环、浮游植物
贝壳是软体动物的重要保护器官,研究软体动物贝壳发生机制对于了解软体动物的发育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贝壳发生起始于胚胎发育早期,由背部外胚层细胞形成贝壳形成区,并继而分泌形成贝壳。贝壳发育过程中,贝壳形成区的形态发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具有高度保守性及一定程度的种间多样性。本研究选取了分属软体动物两个亚门的腹足纲动物笠贝(Lottia goshimai)和多板纲动物红条毛肤石鳖(Acanthochito
视觉是鱼类最重要的感觉系统之一,与其交配、躲避天敌及觅食等行为密切相关。视蛋白是视觉形成的分子基础,它与生色基团结合构成视觉形成的起始元件。视蛋白的组成与功能的多样化是鱼类视觉适应性进化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鱼类视蛋白基因如何适应其生活史不同阶段光环境的变化目前仍不清楚。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早期发育经历重要的变态过程,
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自然栖息于北美大西洋沿岸,是美国重要的渔业资源。1997年,张福绥院士等人由美国引种硬壳蛤至我国,其耐温耐盐,适合我国大部分池塘养殖,目前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池塘养殖贝类,养殖面积数十万亩。壳色是双壳贝类一项重要的表型性状,逐渐成为贝类育种关注的热点。在经济贝类中,壳色可影响海产品受消费者的喜爱程度和其市场价格。因此研究硬壳蛤壳色差异的分子机制,对选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一种广泛养殖的经济鱼类,其面临的病害问题严重限制了养殖业的发展。在本文中,我们针对牙鲆补体系统开展了研究,揭示了两个重要的补体因子,补体因子3(Complement component 3,C3)和补体因子I(Complement Factor I,CFI)在补体激活及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在哺乳动物中,补体系统是主要的先天性免疫机制之一,在宿主
海洋酸化严重威胁贝类生物的生长和生存,对贝类的钙化作用、遗传繁育、免疫和生理过程均产生不利影响。肝胰腺作为重要的代谢、抗氧化和免疫组织,其对海洋酸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相关技术,系统开展海洋酸化对牡蛎肝胰腺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影响的研究。具体结果如下:通过对牡蛎肝胰腺细
深海热液、冷泉化能环境中黑暗、高压,富含硫化氢、甲烷及重金属等物质,生物对此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是国际研究的热点。眼睛是重要的视觉器官,已有研究发现其在深海动物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化。长角阿尔文虾是少数在深海热液、冷泉环境中均有分布的优势甲壳动物之一,仍然保留着眼睛结构,并呈现出白色眼睛和橙色眼睛两种表型,成为研究深海化能极端环境中大型动物视觉器官适应性进化的良好材料。本研究首先对生活于深海化能环境
性类固醇激素在鱼类性腺分化、性腺发育和第二性征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性类固醇激素的合成涉及一系列合成酶,如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s)、羟类固醇脱氢酶(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HSDs)等。其中,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7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Hsd17b)是关键酶类,主要作用于性激素合成的下游
海水中一切设施表面的无价值的海洋生物附着现象被称为海洋生物污损。这种自然现象使船舶、石油钻采平台、海水冷却水管道等海洋工程装备和海洋材料的性能急剧下降,同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传统含毒剂防污涂层的长期使用对非目标水生生物造成了严重危害,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环境友好型污损脱附防污涂层是取代含毒剂防污涂层的理想选择。污损脱附型防污涂层存在静态防污效果不理想及机械性能有待提高的技术瓶颈。本文通过在污损脱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