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零刚度非线性隔振与振动能量俘获及其协同设计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wf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程中大部分振动都是有害的,会引发结构失效或破坏、工作精度变差等问题,故需采取必要的减隔振措施来降低或消除振动的不良影响。传统线性隔振技术的刚度特性限制使得隔振频带与承载能力之间存在矛盾,无法适用于低频隔振。准零刚度隔振技术突破了线性刚度限制,可在维持较高静刚度的前提下显著降低动刚度,从而将隔振频带延伸到低频区。然而,现有的准零刚度隔振器仍然存在共振区向右弯、高低频无法同时优化、对复杂激励的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准零刚度隔振器作改进设计和拓展优化以进一步提升隔振性能和环境适应性。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隔振的本质是抑制机械能传递到隔振对象,因此可以在振动传递路径上通过换能元件把振动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降低流动到隔振对象的机械能,这样既可达到隔振的目的又实现了能量俘获,关键点在于如何使这两个目标有机融合并协同互补。本文基于对典型准零刚度隔振器的更深层次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分析,设计并研究了多种方式的拓展型准零刚度隔振系统以进一步提升隔振性能和环境适应性;基于多稳态系统非线性振动理论设计并研究了紧凑式和大行程多稳态振动能量俘获器以拓宽俘能频带;将隔振与能量俘获有机融合,设计并研究了准零刚度双目标协同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对典型准零刚度隔振器原理样机的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传统建模方式得到的理论结果之间存在特定模式的差异,有鉴于此,考虑更多实际因素对其进行更加精确的动力学建模,并分析了这些实际因素对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基于改进的动力学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它的多种分岔模式(包括PH分岔、SB分岔、PD分岔、SN分岔等)和多种响应模式(包括对称、非对称的周期1、多周期、混沌响应),着重研究了它的超谐共振并分析了超谐共振对隔振性能的影响。(2)设计并研究了多种拓展型准零刚度/高静低动刚度隔振系统。将粘弹性阻尼引入准零刚度隔振器,变为三阶系统,在增大高频传递率下降率的同时还显著降低共振区传递率和传递率峰值,实现高频区和共振区的同时优化。在准零刚度隔振结构的关键位置附加小质量使整个系统具有非线性惯性特性,在高静低动刚度隔振器上弹性连接内悬小质量以削弱刚度硬化效应,两种方式都有效解决了共振区传递率曲线向右弯的问题,从而在激励幅值较大、阻尼较小的情况下依然具有较低的隔振起始频率和较低的传递率峰值。利用两个径向磁化的磁环和若干预紧拉索设计了一种磁力式面内准零刚度隔振器,将准零刚度隔振技术从单一方向拓展到面内任意方向。设计了一种高静低动刚度支腿并采用正交构型搭建了高静低动刚度隔振平台,其动力学方程的线性部分完全解耦,在六个自由度上都取得良好的低频隔振效果。(3)设计并研究了两种结构简单的多稳态振动能量俘获器以拓宽俘能频带。在倒立的压电悬臂梁顶端用弹性铰连接倒立摆,通过弹性铰的刚度设计,得到一种结构紧凑的二自由度双稳态压电俘能器。基于几何非线性和电磁感应,用四个预压弹簧、滑块、永磁体、线圈等设计了一种大行程三稳态电磁俘能器,实现宽频低频能量俘获,且功率密度相比于磁耦合压电悬臂梁式三稳态俘能器提高了近十倍。(4)基于隔振与能量俘获协同互补的理念和振动能量靶向转移的实施原则,设计并研究了两种双目标协同系统。采用压电屈曲梁、横槽弹簧设计了单级双目标协同系统;压电屈曲梁的布置方式不仅可在振动方向产生负刚度,而且还能保证压电层始终具有较大的应力和应变有利于提高输出功率;通过合理的结构参数设计使整个系统具有准零刚度特性,将隔振与俘能两个目标都延伸到低频;理论和实验都证实了低频隔振与低频俘能的能力。采用凸轮-滚子-弹簧机制构成准零刚度支撑,再与若干径向分布的带末端质量的压电悬臂梁组成多自由度双级双目标协同系统;准零刚度特性使得隔振区开始于低频,双级结构使能量俘获频段落在隔振区内,通过控制某些关键结构参数和电学参数可以调控俘能区位置、俘能带宽、功率峰值等俘能特性而又不削弱隔振性能。
其他文献
自从共振现象于1750年被Euler发现以来,一直作为机械系统的主要破坏因素困扰了整个工程界近300年。为削弱或消除由共振现象引发的消极影响,低频隔振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诸多工程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重点共性难题。而不同的应用场景又对低频隔振系统额外提出了大量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需求。诸如,用于彻底消除共振现象的零刚度支撑结构设计、具有位移抑制需求的低频主动隔振器设计以及具有多自由度低频隔振能力的非线性隔振器
学位
作为超材料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负刚度力学超材料得益于自身独特的力学性质在缓冲吸能、减振降噪、可展开结构和致动器等诸多领域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在负刚度力学超材料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关键问题,如力学性能较弱,方向依赖性强(多数只在单轴拉压下具备负刚度),结构形式单一(多为平面结构)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结构设计、机制创新及优化方法等多个方面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基于参数扫描分析方法
学位
随着飞行器的飞行速度越来越快以及续航时间越来越长,飞行器面临着极为严酷的高温环境。高温会改变飞行器的固有特性,引起动力学特性的改变,导致飞行器的性能受到影响。因此,精确预示飞行器在高温环境中的动力学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轻质复合材料结构在成型后加工困难、容易造成结构损坏,因此常用的螺栓连接式激励方法不适合复合材料结构的热模态试验。金属结构能够直接采用焊接方法将热电偶与试验件固定,复合材料结构
学位
尽管纳米颗粒填充橡胶已经被使用了一个多世纪,但是其内部结构的力学行为仍然未被完全了解,因此对其机理的探索和相关理论的研究依旧层出不穷。填充橡胶的分子链和填料颗粒网络同时具备空间和时间多尺度的特性,这使得单一尺度的研究难以从本质上解释其机理。由于目前实验技术难以追踪材料内部微观结构的演化过程,分子动力学模拟成为研究其微观机理的有力补充。本文的目标是得到纳米颗粒填充橡胶材料力学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微观机理
学位
电解水制氢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催化全解水由析氧反应(OER)和析氢反应(HER)两个半反应组成。目前OER和HER的基准电催化剂分别是Ir/Ru基氧化物和Pt材料,但其稀缺性和高成本严重阻碍了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因此,我们迫切地需要开发可替代的低成本、高活性的OER或者HER电极材料。3d过渡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及其硫化物、磷化物等表现出优异的碱性催化性能。近年来,研究发现这些电
学位
非线性因素广泛存在于动力系统中。工程中常见的非线性来源包括本构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力非线性等诸多方面。与线性系统相比,非线性系统具有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如跳跃现象、超/亚谐共振、分岔、混沌等。在工程实践中存在大量需要长期稳定工作的机械和结构,为保障这类系统的正常运行,有必要求得它们的稳态周期解并进行稳定性分析。以增量谐波平衡法为代表的半解析方法可求解强非线性系统,数学概念清晰,精度良好,得到了广泛应
学位
跨介质运动是当前武器研发领域的热点问题,近水面滑跳作为跨介质运动的典型运动类型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工程以及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如近水面跨介质武器、航天探测器返回和水上飞机迫降等。近水面滑跳运动是指运动体以一定速度和倾角撞击液面,触水后在水动力作用下离开气水界面的多自由度运动,是一个涉及瞬时介质突变和复杂运动响应,以及固、液、气三相耦合的复杂多相流动问题。与传统运动体入水多相流动特性相比,近水面滑跳
学位
航天器相对导航技术在飞船交会对接、航天器编队飞行以及太空垃圾主动清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考虑到空间任务的自主性、复杂性以及高可靠性要求,导航系统需具备提供较高导航精度和应对复杂噪声环境的能力。本文以椭圆轨道上主、从航天器相对导航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估计器初始误差较大、较强程度的重尾非高斯观测噪声以及观测噪声统计特性未知或时变等情况,对非线性鲁棒滤波器的迭代更新策略、递归更新策略、鲁棒核函数特性以及鲁
学位
以功能梯度材料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等为代表的先进非均匀材料相比传统材料具有更好的可设计性和更优良的材料性能,可广泛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能源动力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这类材料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服役环境和载荷工况,断裂破坏是其最常见的失效模式之一。其断裂失效通常是初始损伤积累、裂纹形核以及裂纹扩展等综合效应的结果,现有的断裂力学理论在描述它们的断裂行为时依然存在瓶颈。因此,发展能够兼顾裂纹扩展演
学位
降低结构重量,提高承载效率和保证型面精度是航天器探测结构的设计目标。在太空环境中,由于卫星不断进入阴影区和光照区,其表面温度在-180℃~120℃下进行循环,这使得卫星上的结构会发生严重的热变形。然而,微小的变形就会极大地影响高精度探测结构的型面精度,从而降低卫星探测能力。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蜂窝具有轻质、高比刚度、高比强度、低热膨胀系数等优势,在卫星天线反射面、太空望远镜和高精度光学支撑平台等先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