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临床强迫个体风险决策和跨期决策的特点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mail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以不必要的思维、意象、想法和冲动不由自主地进入意识(强迫思维)为特征,个体尝试通过重复的行为和精神行为(强迫行为)来中和强迫思维。亚临床强迫倾向个体是具有强迫症患者相同或类似症状的健康人,可能存在强迫症患者特有的障碍或者功能缺损。以往大量的研究证实,用亚临床强迫个体为样本进行研究,能为强迫症的相关研究提供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解释。一些研究者认为强迫症是一种决策障碍,决策受损可能是造成这个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从强迫症的决策功能入手或许可以为强迫症心理病理机制的理解提供重要的参考路径。此外,强迫症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的主流模型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CSTC)模型中的眶额皮层、前扣带回皮层以及杏仁核脑区等与决策的奖赏和惩罚的感知、冲突和错误监测等密切相关。因此,强迫症患者的决策功能是否受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间接了解强迫症患者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关于强迫症患者的决策研究结果不一致,强迫症患者的决策是否存在障碍以及何种决策受损目前尚无明确结论。同时,已有研究很少考察影响强迫症患者决策过程的背景因素,这些背景因素对确定强迫症患者的行为机制至关重要。损益背景和得失框架是影响决策的两种主要背景因素。风险决策和跨期决策是强迫症患者日常生活中普遍的两种决策形式。因此,本研究以决策为切入点,尝试系统探索亚临床强迫个体的风险决策和跨期决策的特点,以及损益背景和得失框架对亚临床强迫个体决策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研究一以65名亚临床强迫个体和64名对照组个体为研究对象,使用杯子任务变式探索亚临床强迫个体风险决策的特点,同时考察损益背景和得失框架对亚临床强迫个体风险决策的影响。实验采用2(被试组别:亚临床强迫个体和对照组)×2(损益背景:收益背景和损失背景)×2(得失框架:得框架和失框架)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被试组别和损益背景为被试间因素,得失框架为被试内素,以风险选项比例和反应时为因变量指标。结果为:(1)风险决策的风险选项选择比例:两组被试选择比例差异显著,亚临床强迫个体比对照组个体选择更少的风险选项;损益背景主效应不显著,得失框架主效应显著,得框架选择风险选项比例显著低于失框架;损益背景、得失框架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损益背景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得失框架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实验范式中的金额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概率水平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2)风险决策反应时结果:两组被试反应时差异显著,亚临床强迫个体比对照组个体选择时间更长;损益背景、得失框架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损益背景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得失框架和组别交互作用显著,亚临床强迫个体选择反应时在得失框架上差异不显著,对照组选择反应时在得失框架上差异显著;实验范式中的金额和组别交互作用显著,概率水平和组别交互作用显著,亚临床强迫个体在不同金额、不同概率水平的反应时都比对照组个体更长。研究二以62名亚临床强迫个体和64名对照组个体为研究对象,使用延迟折扣任务探索亚临床强迫个体跨期决策的特点,同时考察损益背景和得失框架对亚临床强迫个体跨期决策的影响。实验采用2(被试组别:亚临床强迫个体和对照组)×2(损益背景:收益背景和损失背景)×2(得失框架:得框架和失框架)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被试组别和损益背景为被试间因素,得失框架为被试内因素,以曲线下面积(AUC)和反应时为因变量指标。研究结果显示:(1)跨期决策的AUC结果:两组被试AUC差异显著,亚临床强迫个体的AUC显著小于对照组,表明亚临床强迫个体延迟折扣更高,选择更多的立即选项;损益背景主效应不显著,得失框架主效应显著,得框架AUC显著低于失框架;损益背景、得失框架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损益背景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得失框架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实验范式中的金额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2)跨期决策反应时结果:两组被试反应时差异显著,亚临床强迫个体比对照组个体选择时间更长;损益背景、得失框架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损益背景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得失框架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实验范式中的金额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延迟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根据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果,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风险决策偏好上亚临床强迫个体比对照组个体选择更多确定选项,表现出风险回避的特点;风险决策速度上亚临床强迫个体风险决策反应时更长,表现出“犹豫不决”的特点。得失框架、金额和概率水平会给亚临床强迫个体的风险决策速度带来差异性影响,但是不会影响最终选择偏好。(2)跨期决策偏好上亚临床强迫个体比对照组个体AUC更小,延迟折扣更大,偏好立即选项,表现得更加冲动的特点;跨期决策速度上亚临床强迫个体决策反应时更长,表现出“犹豫不决”的特点。损益背景、得失框架、金额和延迟时间不会给亚临床强迫个体的跨期决策带来差异性影响。(3)亚临床强迫个体的风险决策和跨期决策受损,并且在决策偏好和决策速度上有相同的特点,表现出“风险回避”和“犹豫不决”。这种相同的特点,说明亚临床强迫个体风险决策和跨期决策可能有相同的心理加工过程。(4)亚临床强迫个体的风险决策和跨期决策受损,这种受损不受得失框架和损益背景的影响。两组被试的决策偏好都受到得失框架效应影响,但是得失框架效应不影响亚临床强迫个体的决策速度。
其他文献
培育一支高素质、高技能、善经营的农民队伍,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防止贫困人口返贫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尤其是自“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利好政策的强大推动下,农民培训工作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然而,虽然农民培训体系的不断膨大,但是当前农民培训的质量堪忧,培训效果不佳,作为主力军的职业教育更是在参与农民培训的过程中陷入多重困境。所以在实践场域,尤其是在集农民培训项目承接、规划、
充足的睡眠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睡眠不足日益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公共问题。缺乏睡眠可能会导致生理(例如肥胖,心脏健康)和心理上(例如焦虑、抑郁症,认知障碍)的多重不良影响。因此,对缺乏睡眠的人群的身心状态研究非常重要,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睡眠缺失带来的直接后果,也可以帮助我们反向推测出睡眠的作用机制。共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亲社会行为,对维持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疼痛的共情在生存
拖延(Procrastination)是指尽管预见到该行为会带来不利后果,人们仍自愿推迟开始或完成某一计划好的行为(Steel,2007)。拖延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问题行为,具有跨时间和跨情景的稳定性(Steel,2013),并且会对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等产生负面影响(Sirois,2004)。因此,对拖延行为的产生机制及其干预手段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大量的研究表明,任务厌
研究背景:反刍思维已经发展成为理解许多精神疾病产生和持续的一个关键因素,尤其是抑郁症。反刍思维是对悲伤情绪的反应模式,包括重复和被动地关注痛苦的症状以及这些症状可能的原因和后果。鉴于反刍思维的负面影响,它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是行为和脑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反应性反刍(reflection,R因子)和情绪性反刍(brooding,B因子)是反刍思维的两个亚型。B因子总是与消极后果联系在一起,是一
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互惠互动是社会认知的关键。在社会交往中,情绪的表达取决于对社会信号的准确解读,而大部分的社会信息都可以从他人的面部表情中获得。面部表情是一种强有力的非语言的情绪表达方式,向他人传递了效价信息,也包含了复杂社会世界中至关重要的信息。人们增加对眼部区域的关注可能会改善情绪识别,因为这个区域传达了情绪识别最相关的线索,我们能够觉察到他人目前的情绪状态,这也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明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人类的创造力上。创造性的定义是个体产生新奇独特(新颖性)且具有社会价值(有效性)的产品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一种高级的心理认知过程,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比如:知识(包括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基础),智力(包括洞察力,注意力等),人格(包括意志、情操等)等。创造性的认知理论主要围绕两个视角展开:自发联
二分思维(Dichotomous Thinking)是指个体采用二分法思考,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思考事物的倾向,其特点是偏好简洁明确的信息、二元对立和追求效益。创造性(Creativity)是人类独有的高级认知功能,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研究长久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个体创造性核心是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吉尔福特将创造性思维分为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
拥有幸福的亲密关系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探索亲密关系的影响因素对提升亲密关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亲密关系中,付出感(sense of giving)是个体对伴侣主动给予的感受,包括个体感知到对伴侣的付出、对伴侣的情感投入及实际付出行动后的主观感受。有人说“付出感是杀害感情的元凶”,付出感在亲密关系中起何种作用?对关系质量产生影响何种影响?是本文主要关注的问题。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中,人们总会遵循社会交
随着21世纪社会的发展对于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基础教育由分科走向综合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虽然我国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综合化,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想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环境,但是在当前分科教学仍然占据主要地位的小学教育环境中,加上教师本身也一直处于分科教育的背景中成长等,这些都非常不利于综合化课程的实施,因此,培养综合性、具备广博的基础知
拖延(procrastination)是指尽管个体能够预料到有害结果的情况下,仍然自愿将计划做的事情向后推迟的一种行为(Steel,2007)。拖延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问题行为,它对人们的学习成绩、工作效率、主观幸福感和身心健康等方面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Balkis&Erdin(?),2017)。因此,系统探究拖延行为的产生机制并进行拖延干预研究,对于个体生活改善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