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与能耗模拟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00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节能是我国节能减排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将节能设计纳入考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建筑能耗。以往对于建筑方案设计节能效果的相关研究大多建立在定性分析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导致其研究成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能耗模拟工具,对方案的具体效果进行定量的比较分析。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阅读与总结,从建筑体形设计和围护结构设计两个方面概括可能对建筑能耗产生影响的设计要素,结合建筑热过程机理定性分析各要素对采暖空调能耗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以往的相关定量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出已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确定性。在对现有的节能测算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和比较的基础上,选用DeST-h软件作为模拟测算的工具,针对南阳典型气候特征,对不同设计要素的具体参数进行设定,通过能耗模拟测算分析,比较其能耗结果,分别总结出体形系数C、形状因子λ、平面周长L、建筑高度H、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外窗遮阳系数SC、窗墙比WWR等多种设计要素的变化对建筑单位面积采暖空调能耗的影响。结合建筑的平面功能、自然采光和通风要求的全能考虑,得出具体的参数优选策略,对南阳市典型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提出具体的参考建议。模拟结果表明:   ⑴影响建筑能耗的体形设计要素主要有形状因子(长宽比)、平面周长、建筑朝向、建筑高度等方面。针对南阳地区气候状况,建筑长宽比的增加将同时导致采暖能耗和空调能耗的增加,其中采暖能耗上升幅度更大,长宽比从1增至4,总能耗共上升5.51kWh/m2;平面周长增加,空调能耗和采暖能耗均有明显增长,在标准层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平面周长从80m增长到144m,相应的单位面积采暖空调总能耗上升25.77kWh/m2之多。因此在满足采光通风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小建筑的长宽比和平面周长。相对于方形建筑,长宽比较大的长方形平面受朝向的影响更大,建筑的最佳朝向为正南-南偏西15°,而最不利的朝向则出现在南偏东60°-75°左右,当长宽比为4时,两者的最大差距可达到4.5kWh/m2左右。建筑层高越低,采暖空调总能耗越低。层高每升高0.1m,采暖空调总能耗约上升1.5kWh/m2,因此可以通过适当降低建筑层高h来降低建筑采暖空调总能耗。   ⑵建筑体形系数对建筑采暖空调能耗均有较大影响,且体形系数的大小受形状因子、平面周长、建筑高度等要素的影响,影响要素不同,体形系数与建筑能耗的相关关系也不同。在形状因子、平面周长和建筑层数的分别影响下,体形系数与采暖空调总能耗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在建筑层高的影响下,体形系数与采暖空调总能耗呈线性负相关关系。   ⑶影响建筑能耗的围护结构设计要素主要有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外窗遮阳系数、窗墙比和季节性遮阳措施等。传热系数的降低可以使建筑采暖能耗大幅降低,与传统无保温方案相比,采用80mm聚苯板保温和高透低辐射玻璃可以使建筑采暖空调总能耗降低26.9kWh/m2。南向和北向窗墙比的增大均会不同程度地增加建筑的采暖空调总能耗,其中北向的增加幅度更大,因此应尽量控制建筑北向外窗的窗墙比。外窗遮阳系数的降低可以有效降低夏季空调能耗,但同时会使冬季采暖能耗升高,测算得出遮阳型外窗的能耗反而略高于高透型外窗。季节性遮阳可以在保证冬季太阳辐射得热的情况下有效减少夏季的空调能耗,采用季节性遮阳策略的总体节能率可达到11.8%,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   ⑷综合分析几种节能措施后,设计了三种节能优选方案并进行测算,结合围护结构和玻璃遮阳系数的优化,窗墙比的调节和季节性遮阳措施的使用,以及建筑层高的变化等,通过建筑设计的优化可以使建筑的采暖空调总能耗分别减少47.78%,58.98%和61.75%,单位面积采暖空调能耗最多可减少32.53kWh/m2,验证了建筑方案节能设计良好的节能效果。本研究结果对于南阳地区乃至邻近的夏热冬冷北部地区的居住建筑节能方案设计、建筑节能材料和构造的设计以及相关产品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在建筑节能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项因素的影响,达到建筑高舒适和低能耗的统一。
其他文献
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建立起来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经过二十余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该系统已具备了全天候、全球范围、高精度定位
本文采用高压结合超高频的技术路线,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中实现了微晶硅材料和太阳电池的高速沉积,并结合测试等离子体光谱、薄膜的光电特性以及结构特性等手段,分析
森林生态系统是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是当前广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历史变域描述了无人为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过程或条件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属于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 L.)牡丹组(Sect. Mouton DC.)的木本植物,起源古老,是科学界公认的比较原始被子植物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
本文报道采用基于气-液-固(Vapor-Liquid-Solid)生长机理的气相输运法,制备了单晶SnO2纳米线,在此基础上,结合原位调控掺杂思想,制备了单晶Sb掺杂SnO2(SnO2:Sb)纳米线;并利用二次
高功率电磁脉冲技术在近几年发展迅速,相比于一般信号,由于电磁脉冲信号具有更宽的频谱范围,高功率电磁脉冲武器会对敌方通信、探测、指挥、控制系统等很宽频带内的各种电子
植物凋落物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过程的重要组分,对凋落物分解过程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机制。分解过程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
背景:  牡蛎,软体动物类中最受欢迎的食物,在中国、日本和世界其他沿海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海鲜食品和保健食品。但它同时是过敏性食品之一,牡蛎的食用安全性令人担忧。因此开展
崖柏为柏科崖柏属常绿乔木。天然分布在我国大巴山山脉的城口和开县山区。1892年首次发现,而后“绝迹”了100多年,200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评定为世界极危物种。濒危植物对
本文以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nucleopolyhedrovirus,HearNPV)的结构蛋白PK-1、PKIP、FP25K为研究对象,基于HaBacHZ8 bacmid系统,分别构建了缺失pk-1、pkip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