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决定逮捕问题实证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cade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逮捕是我国刑事诉讼中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直接在诉讼过程中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在我国,有权批准或决定逮捕的机关只有检察机关和法院,检察机关主要是通过审查公安机关的逮捕申请并决定是否逮捕的方式来行使逮捕权,而法院则可以直接根据案件需要单方面决定逮捕。作为强制力最强的一项强制措施,逮捕对于社会防卫与保障审判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功能。在我国,法院决定逮捕权是宪法法律赋予法院的一项职权,它与国外被动、中立的司法审查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争议。如果单纯地从法院的职能定位来看,法院决定逮捕似乎有违法院的角色定位。但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与诉讼构造的背景下,法院决定逮捕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此,探讨法院决定逮捕权,应当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野,这样才能为理性地探索制度改革提供基础前提。本文以法院决定逮捕权为研究对象,从实证的角度、理论的视野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全文共四个部分,除摘要、引言、结语及参考文献以外,正文部分约2万字。第一部分,法院决定逮捕制度概述。在本部分,主要对法院决定逮捕制度的基本内涵、法律解读、价值追求以及制度特征进行梳理与分析。法院决定逮捕制度,是我国未决羁押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价值追求在于社会防卫与保障诉讼。法院决定逮捕与检察机关的审查批准逮捕具有明显的区别,在适用比率、目的、程序等方面差异显著。正因如此,我国法院决定逮捕制度带有较为明显的中国特色。第二部分,是对C市J区法院决定逮捕适用情况进行的实证考察。在本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实证调研的数据、资料、案例、访谈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对该院决定逮捕情况进行初步的探讨。通过实证调研发现,法院主动决定逮捕的适用率并不低,并且呈逐步上升态势。在罪名分布方面,主要是集中于几类常见的、相对轻微的案件。在刑罚分布方面,被决定逮捕的被告人,基本上都被判处了拘役以上刑罚,极少有获得缓刑、无罪之类的结果。对于决定逮捕权,审判人员对此具有极高的认同;对于决定逮捕的目的,多数审判人员都表示是为了保障审判和刑罚执行。关于审判人员决定逮捕的方式,主要是审阅案件卷宗。第三部分,是法院决定逮捕制度存在的问题。在本部分,主要是通过理论探讨、立法分析以及实践检视等途径,对制度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法院决定逮捕制度缺乏有效的制约,系法院自行单方面决定,没有来自于外界的监督,且权力的运行程序也比较粗糙、简单;法院决定逮捕权,与法院的中立地位有一定的冲突,存在着适用目的追诉倾向明显、决定程序司法性不足以及存在未审先判的嫌疑。作为被逮捕的被告人,其救济权利处于缺失状态,没有有效的救济机制。第四部分,是法院决定逮捕制度的完善路径。在此前实证分析与问题检视的基础上,本部分主要是针对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在探讨具体的改革对策之前,对由法院统一行使逮捕决定权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要完善法院决定逮捕权,应当对法院的决定权进行适当的限制,建立诉讼式的审查决定机制,以开庭听证的形式完成决定逮捕过程;并且,要保障被逮捕人的相关诉讼权利,贯彻比例原则,强化非羁押措施的替代功能,促进法院适用逮捕措施的科学性。在监督方面,应当着眼于审级监督,通过上诉的方式实现对被告人的权利救济以及对法院权力的监督制约。在目前的条件下,可以先保留检察监督权,最终建立完整、彻底的审级监督制度。
其他文献
随着集成电路行业的不断发展,IC(Integrated Circuit)设计数字部分的复杂度越来越大,芯片规模成比例增加,每个芯片上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核也越来越多,给IC设计的质量保证和周期都带来巨大挑战。验证是芯片设计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关乎流片成功与否,但传统验证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如今芯片验证规模的要求,据统计,芯片从设计开始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大约70%的时
moire放大器,一般为具有周期结构的显示层及基底层组成的光学成像装置,透过该装置,可以观察到具有立体动态效果的放大moire图案。本文介绍了微透镜阵列作为显示层及微图形阵列作为基底层的moire放大器结构,并深入分析和讨论了该moire放大器的静态及动态成像特征,这些成像特征使moire放大器广泛应用于防伪、姿态估计、传感等领域。目前发展的moire放大器的设计分析方法主要分为两类:集成成像方法
群智感知(Mobile Crowd Sensing,MCS)将用户携带的移动终端设备作为基本感知单元,依托众多用户组成大规模感知网络,从而完成一些仅依靠个体很难实现的复杂感知任务[1]。然而,服务平台选择参与者时通常会受到预算及时间的限制但其对数据质量有着较高要求。此外,不同区域用户数量存在差异,不同用户之间完成感知任务所付出的努力、履行合约的能力以及自身偏好等均有较大不同,从而对任务完成率和数据
中国自古以来的裁决文书都是以书判这种形式留存至今,《名公书判清明集》(以下简称《清明集》)是一部收录南宋时期司法官所作的473篇判词的实判集,吴革作为南宋时期有名望的司法官,其在《清明集》中的所辑27篇判词。在南宋时期,吴革由于出生理学、儒学世家,父亲在宋朝廷政评优异,因此腐败之风难以影响他,保持清明,造福一方,因此被称为“名公”。吴革在当时积极投身于司法实践之中,在判案时作风公正,因此将其在南宋
C-RAN架构具有集中化、协作、云化、清洁等特点,被认为是未来无线接入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未来移动通信网络因节点密度高、数据量大,造成网络的负载预测和负载均衡复杂度高。而稀疏矩阵由于含有大量零元素,能够降低计算复杂度,已成为数值计算领域一种必需的关键技术。因此将稀疏矩阵技术应用到无线网络的负载预测和负载均衡就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C-RAN架构下基于马尔科夫负载预测模型中没有利用大规模网络状态转
所予神话指的是认为人类行动者可以直接获得确凿无疑的东西(所予)的学说,无论这个所予是传统经验主义的经验、理性主义的第一原则还是感觉材料论者的感觉材料、康德的纯直观
中俄已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全面合作是两国重要的外交政策之一。本文探讨了中俄铁路货物运输合作中的主要法律问题及对策建议。货物铁路运输合作是两国的主要运输合作方式,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欧中”项目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内。研究表明,尽管有许多正在进行的项目,但有许多问题、特别是法律问题仍使合作的发展复杂化。因此,诸多法律问题的存在可能对中俄铁路货物运输合作造成
为了解决频谱资源短缺和频谱利用率低下的问题,认知无线电技术应运而生。认知无线电技术允许未授权用户机会式地使用空闲的授权频谱,但需要在主用户出现时及时退避。为了保证通信的连续性,次用户将发生频谱切换。在认知无线电网络的频谱切换过程中,次用户通常被视为可信的。但在现实网络环境中,网络中的次用户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产生自私行为或恶意行为。次用户的自私或恶意行为将会造成频谱的利用效率和网络性能(吞吐量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有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已逐渐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随着智能家居、智能电网、工业控制等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的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正变得日益重要,并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