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系统记忆性特征和外强迫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ehu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系统的记忆性特征和响应外强迫影响已成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备受瞩目的科学问题。气候系统记忆性特征是系统各影响因子间多尺度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强迫表现为外部条件迫使系统调整但不改变系统初始过程的影响。气候系统内部和外部因子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为预测气候变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深入了解地球气候系统记忆性特征和响应外强迫影响,进而更好构建复杂的耦合气候模型,提高未来预测气候变化的能力,本文在诊断气温和降水长期记忆性特征的前提下,利用分数阶积分统计模型FISM,结合观测资料订正中国区域重建降水的记忆性特征,评估CMIP5年代际后报试验中国区域气温记忆性和强迫项的模拟能力,考察不同场景历史试验辐射强迫和模拟气温响应变化间的定量关系。主要结论如下:诊断中国气象站点近70年观测资料发现,多数站点气温具有显著的记忆性特征,但降水无明显的记忆性特征;分析中国区域近50年观测资料发现,东北和西南区域气温存在显著的强记忆性特征,长江以南和西北区域气温记忆性弱,而中国大部分区域降水不存在显著的强记忆性特征;利用全球尺度近30年观测资料分析发现,海表气温具有强记忆性特征,陆地气温记忆性特征较海表气温记忆性特征弱,部分陆地区域气温记忆性不显著,然而,全球多数区域降水的记忆性特征弱,其特征近似随机过程。通过诊断中国过去530年重建降水资料发现,中国西部、华北、南方和东北部分区域显著高估降水记忆性。对照代用数据的记忆性特征,重建降水资料记忆性显著高估的来源为树轮记录。利用FISM模型结合观测降水记忆性特征,订正重建的降水资料,订正后中国西部、华北、南方和东北区域降水的记忆性得到矫正,但是西部平均降水序列的记忆性依旧显著过高。通过分析观测和重建资料连接度的差异,订正后西部平均降水序列记忆性高估的原因为:采用插值方法处理的树轮信息在区域平均后表现出低频持续性特征。评估CMIP5年代际后报试验11组模式中国区域气温记忆性模拟能力发现,4个模式显著高估西北区域记忆性,6个模式显著高估东北区域的记忆性,11个模式显著低估中国西南气温长期记忆性,但9个模式对东部和长江以南区域模拟较好。采用泰勒图和模式技能评分评估表明,年代际后报试验不能很好再现中国区域观测到的气温长期记忆性特征。评估年际尺度气温强迫项的模拟能力,CCSM4、Can CM4和MPI-ESM-LR模式存在一定预报能力,中国多数区域同号率都在60%以上,多模式平均结果表现更佳,年代际后报试验模式对气温强迫项具有潜在可预报性。通过FISM模型结合CMIP5不同场景历史试验辐射强迫和气温响应变化间的定量关系发现,气温强迫项是对外强迫影响的直接响应,试验明确了模拟气温记忆性的主要来源为外强迫的影响。自然强迫因子及其组合影响全球平均气温及其强迫项序列表现在短期时间尺度上,世纪尺度并无明显增暖或变冷趋势。从人为强迫因子试验结果来看,过去155年,全球平均气温强迫项增温与变冷趋势比值变化约1.1至1.6倍之间,但考虑模式模拟气候系统记忆性情况时,趋势比值增加到1.6至3倍左右。过去155年,中国平均气温强迫项增温与变冷趋势,比值约2倍左右,然而,中国平均气温响应人为强迫因子的影响,趋势比值约1.5至2.6倍左右,其不确定度范围变大。
其他文献
热带气旋(TC)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空。由于海上高精度观测资料的缺乏和TC生成涉及到多尺度相互作用的复杂性,造成了TC的生成仍然是台风动力学中一个未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再分析资料的诊断分析和中尺度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了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和东风波扰动对TC生成的影响及其机理问题,得到以下三点主要结论:(1)阐明了MJO对TC生成的调制作用,并揭示了在不同的海域MJO影响TC生成的决定性因子的差
本文针对地基微波辐射计应用中疏于系统标定和数据订正而导致的亮温数据偏差以及云对大气温湿度反演的影响问题,根据辐射传输理论和辐射计性能开展地基微波辐射计亮温模拟计算分析和质量控制研究,细化晴空、云天样本的筛选,建立起基于晴空样本的全样本亮温数据的系统偏差订正方案;根据云天辐射传输理论定量分析云的辐射贡献,基于辐射计各通道对云的响应分析,提出“三通道法”利用微波辐射计自身三个通道的观测亮温反演云参数;
广西位于华南西部,地形复杂,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是我国暴雨的多发地区,每年因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给广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在广西暴雨气候变化及其异常成因方面仍有很多重要问题还没有研究清楚,因此研究广西暴雨多尺度变化异常特征及其成因,加深对暴雨事件频发物理机制的认识,提高广西洪涝灾害预测水平以及防灾减灾非常重要。本文利用1961~2016年广西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等资料,使用统计诊断方
云是地球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云和环境空气之间的湍流夹卷混合过程对云的宏微观物理特性、暖云降水形成过程以及气溶胶间接效应的评估都有显著影响。然而对该过程的理解还很有限,参数化方案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而且夹卷与云滴谱离散度的相互作用有待深入理解:一方面,夹卷混合机制对云滴谱离散度的影响还缺乏定量的分析,主导云滴谱离散度和夹卷率相关关系的物理机制和关键影响因子还不清楚;另一方面,离散度对夹卷混合机制的影
大气辐射传输在气候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气候模式中的大气长波辐射过程参数化仍有改进的空间。为了改进气候模式中长波辐射过程参数化方案,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首先,本文基于红外辐射不变性原理,提出了一种可求解多层垂直非均匀大气的红外辐射传输累加法,并建立了红外四流离散累加方案(δ-4DDA)和红外四流球谐累加方案(δ-4SDA),评估了两种四流方案的计算精度和运算效率,从而
本论文首先应用多个中等分辨率(水平格距10~50公里)区域气候模式进行了西北太平洋台风和中国东部极端降水在历史基准时期的模拟,在详细评估各区域气候模式对西北太平洋台风和中国东部极端降水模拟性能的基础上开展了未来预估。然后,针对所使用区域气候模式分辨率不够精细,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极端事件刻画能力不足等缺陷,从上述中等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中选取了性能相对较好的模式,进一步嵌套更高分辨率的对流分辨尺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的高原,它在冬季为冷源夏季为热源的特点使得其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及灾害性天气都起着至关重要的调制作用。而作为地球上一块隆起高地的下垫面,青藏高原积雪可以直接影响中对流层大气,使得与其有关的大气信号可以传播的更远,从而与全球各个地区的大气环流相互作用。本文着重利用卫星积雪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积雪与北半球中高纬大气主模态的非平稳联系及物理机制。在进行高原积雪气
降水是地球水循环的主要驱动因子,其在气态、固态、液态间进行转换。通过与云、水汽、大气和海洋环流、土壤湿度以及地表反照率的耦合作用,大气降水深刻改变着地球能量平衡。地面观测降水量是最直接的降水观测资料,但台站大多位于低海拔地带,尤其对于面积广阔的新疆地区,观测站点稀疏且分布不均,导致观测数据难以表达整个流域实际降水信息。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反演降水成为系统了解区域乃至全球降水情况及其变化的重
中高层大气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层大气中的物质、能量分布特征及其交换过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中高层大气物质、能量特征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地球气候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科学意义重大。本文从较为直观的角度研究中高层大气的物质能量特征,主要讨论了极区平流层二氧化碳(CO2)时空分布特征(中高层大气的物质),极区温度与冰水含量10天波的振幅与相位特征(物质、能量相互作用),以及中层孔(Meso
雷电灾害是当今十大自然灾害之一,雷电预警与雷暴云定向对国民经济、交通、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大气电场的雷电预警是防雷减灾的重要手段,为此研究大气电场测量,尤其是三维大气电场测量的雷电预警和雷暴云定向是目前雷电探测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大气电场是大气电学的基本参数,是雷电预警的基础,目前常用的一维大气电场仪只能测量一个方向的大气电场,通常是垂直电场,不能确定电场矢量,当感应方向和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