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冬草乙酸乙酯层的化学成分及其肿瘤细胞毒活性研究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q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对长白山地区药用植物喜冬草(Chimaphila japonica Miq.)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层进行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杜鹃花科(Ericaceae)喜冬草属(Chimaphila)植物在全世界约有5种,广泛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欧洲、北美和中美洲。我国有3种,分别为喜冬草(C.japonica),伞形喜冬草(C.umbellata(L.)W.Barton)和川西喜冬草(C.monticola H.Andr.)。有报道称,喜冬草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抑菌、抗炎等药理活性,同时具有利尿、收敛,镇痛作用,临床上应用其作为利尿及尿道消炎剂,可治疗各种水肿。目前国内外对喜冬草药材活性成分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喜冬草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伞形喜冬草(C.umbellata),其主要含有萜类、甾醇类、黄酮类以及醌类等多种类型化合物,同时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因此有必要对喜冬草进行深入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对长白山地区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组在针对长白山地区天然药物中筛选肿瘤细胞毒活性的药用植物资源时,发现喜冬草90%乙醇提取物对三种常见的肿瘤细胞株(人肺癌细胞A549,人宫颈癌细胞He La和人肝癌细胞SK-Hep1)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明确了乙酸乙酯萃取层为主要活性部位之一。本实验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技术,对喜冬草的乙酸乙酯萃取层进行了系统分离与纯化,并通过所得单体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1H-NMR与13C-NMR)以及相关文献的佐证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从喜冬草的乙酸乙酯层共分离得到18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3β-taraxerol(1),chimaphilin(2),6-hydroxy2,7-dimethyl-1,4-naphtha quinone(3),β-sitosterol(4),pyrolin(5),ursolic acid(6),eupatoric acid(7),α-amaryin(8),β-amaryin(9),3β,27-dihydroxy-lup-12 ene(10),oleanolicacid(11),kaempferol(12),quercetin(13),kaempferol-3-O-α-L-5’’-acetyl-arabinofuranoside(14),gallic acid(15),corosolic acid(16),japonica acid(17)和α-amyrenone(18)。所分得的化合物包括9个三萜类(1,6–11,16和18),3个黄酮类(12–14),2个诺酮类(2和3),2个酚类(5和15),1个甾体类(4)和1个脂肪酸类化合物(17),说明三萜类化合物是喜冬草乙酸乙酯层的主要化学成分。其中化合物3、5、7、9、10、11、12、13、15、17和1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利用MTT法测定了喜冬草乙酸乙酯萃取层所分离的化合物对A549、He La和SK-Hep1细胞的体外肿瘤细胞毒生物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在30μM的给药浓度下,化合物2–5、7、10、11和16能够抑制人肺癌细胞A549的生长;化合物3、5、10、11和16能够抑制人宫颈癌细胞He La的生长;化合物1–3、5–8、10、11和16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SK-Hep1的生长。综上,化合物2、3、5、10、11和16对三种癌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人肺癌细胞(A549)中,化合物2、5和11的肿瘤细胞毒活性尤为显著,其IC50值分别为1.25±1.14、1.84±1.23和2.64±1.08μM;在人宫颈癌细胞(He La)中,化合物2和4的肿瘤细胞毒活性尤为显著,其IC50值分别为1.21±0.47和1.96±0.22μM;在人肝癌细胞(SK-Hep1)中,化合物2、4和5的肿瘤细胞毒活性尤为显著,其IC50值分别为2.56±0.63、1.52±0.32和1.18±0.74μM。本实验不仅丰富了对喜冬草化学成分的认识,并通过药理活性筛选阐明了其肿瘤细胞毒活性的物质基础,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了解冠心病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现状,明确冠心病患者发生恐惧疾病进展心理功能失调的危险因素,探索感知控制、家庭功能、社会支持、疼痛强度对恐惧疾病进展的作用机制,从而为冠心病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的临床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便利整群抽取2020年3月~9月呼伦贝尔市2所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370例住院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修订版控制态度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
背景: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途径在宫颈癌细胞中异常表达。此外,PD-1/PD-L1阻滞减少T细胞的凋亡和衰竭,并抑制恶性肿瘤的发展。松萝酸是一种源于中药植物长松萝和破茎松萝的二苯并呋喃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真菌和抗癌活性。但是,其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宗旨在于探究松萝酸的抗癌活性机制,并探讨是否通过抑制子宫颈癌细胞中PD-L1的表达从而发挥抗宫颈癌作用。方法:(1)通过蛋白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肺动脉栓塞(A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重组人尿激酶原(Recombinant human prourokinase,pro-UK)溶栓治疗与阿替普酶(Recombinant human tissue plasminogen anctivator,rt-PA)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对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
目的:研究长白山区东北桤木的化学成分,筛选出具有抗弓形虫的活性成分,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对其有可能的靶点和通路进行预测,筛选具有潜在抗弓形虫作用的天然化合物,为研究东北桤木抗弓形虫活性药效物质基础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将东北桤木干燥药材进行粉碎,选用90%乙醇回流提取,提取物减压蒸馏得到乙醇提取物浸膏。采用溶剂梯度萃取法,利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进行萃取,减压蒸馏得到
目的:调查居家癌痛患者心理控制源、正性情绪与睡眠质量现状,探讨分析居家癌痛患者心理控制源、正性情绪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地提高居家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在吉林省2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门诊就诊的273名居家癌痛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居家癌痛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表,内控性、有势力他人及机遇量表,正性情绪量表以及匹斯堡
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H.Wright)是薯蓣科薯蓣属的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植物,为我国特有种。由于多年的大量采集,盾叶薯蓣的野生资源被破坏,传统的繁殖方法周期长且资源有限,所以迫切的需要寻求其快速繁殖的方法。盾叶薯蓣具有多种药用成分如黄酮、多糖、薯蓣皂苷,随着对这些药用成分使用范围的扩大,探索有效的提取方法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试验以盾叶薯蓣的带芽茎段为外植
目的:探讨草苁蓉多糖(Boschnikia rossica polysaccharides,BRPS)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J774A.1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LPS刺激小鼠J774A.1巨噬细胞,从而建立体外巨噬炎症模型。将小鼠J774A.1巨噬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BRPS组(BRPS浓度分别为25、50、100mg/L),用细胞增
背景: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在肿瘤细胞中过高表达,导致肿瘤细胞逃避T细胞杀伤,促进肿瘤细胞存活、增殖、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旋复花内酯是一种具有抗癌活性的天然产物。然而,旋复花内酯是否通过影响PD-L1产生抗肿瘤作用尚未被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讨了旋复花内酯是否通过抑制肿瘤细胞中PD-L1的表达起到抗癌作用。方法:1.在体外实验中采用MTT法、同源性建模和分子对接、RT-PCR、免疫印迹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建立苦参治疗乳腺癌的生物网络,探究苦参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将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设为标准,在TCMSP数据库中筛选苦参的化学成分,同时在TCMSP数据库筛出的苦参化学成分潜在靶点;选用Gene Cards数据库进行乳腺癌相关靶点的检索,删去重复数据。通过Venny 2.1.0软件制作苦参成分作用靶点和疾病靶点之间的韦恩图,并获取交集基因(获得苦参作用于乳腺癌
背景:甘草是一种传统的药用植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已被列入中国药典。甘草查尔酮A是从甘草根中分离的天然产物,也是甘草的特征查尔酮,具有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但其抗结肠癌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索甘草查尔酮A在结肠癌中下调PD-L1的潜在机制,并为企业特异性针对PD-L1治疗结肠癌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天然候选化合物。方法:通过分子对接、蛋白免疫印迹、RT-PCR、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和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