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居民和谐消费方式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p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生活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消费革命。消费革命不仅仅表现在消费对象不断丰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更多地表现在一种消费价值观的转变、一种新消费理念的深入,这就是消费方式的革命。进入21世纪,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能源资源紧缺问题等更促使每个国家正视居民消费方式的变革。制约消费方式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经济因素又有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本文的选题意义就在于以消费经济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从经济社会学和消费文化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影响中国居民和谐消费方式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文化因素,并从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提出构建中国居民和谐消费方式的思路和对策。第一章:在基本阐明生活方式与消费生活方式内涵的基础上对消费方式内涵进行深入理解。本文认为,消费方式是一种狭义的消费生活方式,是人们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及享受的需要,对物质生活资料、生活服务进行消费的方法和形式。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主体层次,消费方式的主体是人,是自然人、经济人、文化人和社会人的综合体。二是客体层次,消费方式的客体对象是消费品和劳务服务,包括由物质资料和生活服务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三是环境层次,消费方式是主体和客体在一定环境下的结合方式,该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在消费实践中,考察居民消费方式状况需落实到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与消费效益上。第二章:探析影响居民消费方式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经济制度、收入分配以及其它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公共事业、社会保障制度、人口与家庭、自然生态环境等。文化因素--包括消费价值观、消费道德、消费传统及社会舆论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在消费方式变迁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当前,尤需强调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它是克服社会公共消费过程“非市场缺陷”的必然要求,是政府调控与指导私人消费活动的一个必要手段。文化因素的作用原理在于,通过消费者的意识形态为个人提供消费行为的选择性激励。选择性激励过程主要表现在:为消费行为选择提供价值判断,决定消费行为的消费惯性度,产生消费的社会认同感。第三章:探析当代我国居民消费方式的历史性变迁进程。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出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超稳定而单一、消费需求被抑制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出消费水平迅速增长、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需求形成与满足程度空前增强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出消费差距不断扩大、消费水平持续稳定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特点。通过国内外居民消费方式的现状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要辨证地看待国内外居民消费方式的共性与个性。(2)要构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方式。需要特别强调:经济发展仍然是构建和谐消费方式的重要前提,要特别重视意识形态的发展,健全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3)政府在构建和谐消费方式的过程中要发挥重要作用。政府要发挥其消费行为的示范作用,加大对腐败性消费行为的法律惩治力度,对个人消费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宏观引导和调控。第四章:探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消费方式的理论。和谐消费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消费环境下,通过各种消费活动包括物质消费活动和精神消费活动,所获得的一种消费自由和协调状态。和谐消费方式的具体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全面和谐等四个方面。消费的本质属性集中表现在其自然性、经济性、文化性和社会性,和谐消费方式的本质属性则是诸多消费属性的综合反映。在消费领域内不能过分强调消费的自然性、经济性作用,忽视消费的文化性和社会性作用,要实现消费的自然性、经济性、文化性、社会性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对于中国古代和谐思想与西方近代和谐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思想为指导,将和谐消费理念落实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消费方式的实践中。社会主义和谐消费方式的具体特征表现为:结构优化型、身心愉悦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以及公平正义型。第五章:揭示当代中国居民消费方式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这些不和谐主要集中体现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与文化领域。经济领域中的不和谐包括消费悬殊、社会公共消费不足、假冒伪劣行为猖獗。社会领域中的不和谐包括不和谐的家庭消费、有待全面实现的公民基本福利权、资源浪费与生态破坏。文化领域中的不和谐包括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尚不完善的消费价值体系、节俭消费的认识误区。消费悬殊产生的原因既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还有其复杂的社会根源以及隐藏其后的文化根源。社会公共消费不足主要源于公共产品生产和服务部门资金缺乏,供给有限;消费者与供给者的地位不对称;公共产品生产和服务部门的趋利思想。假冒伪劣行为猖獗则因为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与监管不严,处罚过轻;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缺乏力度。不和谐的家庭消费集中体现在教育、医疗、住房消费增长过快;家庭消费教育不足;不和谐的家庭人文环境。公民基本福利权得不到全面实现主要因为国民经济总体实力不够;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不够;人本理念指导下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够。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表现在:“一次性”消费的商品数量剧增;物化在消费品中的无效能量增加;购置的商品大量地被闲置或抛弃;部分“深加工产品”中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费。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与以下内容密切相关:部分阶层消费欲望的日益膨胀;西方消费文化的有意识渗透;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缺乏明确而有效的消费需求调控和引导。消费价值体系不够完善主要源于市场经济价值体系的一定障碍;西方消费文化的消极影响;对消费意识形态的重视相对不够。要消除以下节俭消费的认识误区:节俭消费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消费中的节俭与生产发展相对立;节俭消费不体现一种社会责任。第六章:提出构建中国当代居民和谐消费方式的对策建议。构建中国当代居民和谐消费方式主要从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着手。经济领域中的主要措施有: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优化公共消费品供给结构,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和管理。社会领域中的主要措施有:切实解决教育难、看病难、住房难的问题,改善弱势群体的消费生活状态,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领域的主要措施有:构建全民共识的消费价值体系,重视家庭与学校中的消费教育,继承与发展传统消费习俗,重视社会传媒对消费文化的影响等。本文的理论研究价值与实践指导价值主要表现为:其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从经济社会学和消费文化学的角度对消费方式的内涵、制约因素进行系统论述。阐明对消费方式的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上的内涵理解,结合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中国居民消费方式进行现实反思。其二,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对影响居民消费方式的主要因素即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与文化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探讨这些制约因素在消费方式中的共同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居民消费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并论述了消费方式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原理:选择性激励过程。其三,核心概念的创新。本文对社会主义和谐消费方式这一核心概念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在对中西方和谐思想作历史考察的基础上,阐明和谐消费以及和谐消费方式的内涵、本质属性,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消费方式的重要意义及其具体特征。
其他文献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剧增、资源分配不公和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城市低收入阶层的产生。由此产生的“新城市贫困”问题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突出
随着船用摄像稳定平台的广泛应用,对摄像图像的稳定要求日益提高,图像不稳定的实质是摄像系统的光轴与目标之间有相对运动。造成这种运动的原因包括摄像目标运动、平台载体运
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态民歌植根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我国各个民族
随着网络攻击和破坏行为的日益普遍和攻击工具的多样化,传统的网络安全防护已经不能满足网络发展的实际需求。一种新型的、能实现网络主动防御的系统——基于攻击树的入侵检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世界性热点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开始“走出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F
我国2005年修改后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均规定了在特定情况下公司享有归入权,即公司可以将特定主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大股东)从事特定行为(违反忠实义务的行为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工程类企业生存环境的复杂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而对工程类企业在其各业务环节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合理的企业物流系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本文的写作缘起于合同解除后的损害赔偿规则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相关规则在实践中的不适应性。违约救济是货物买卖法的重心所在,它对守约方权利的维护和买卖交易的完成不可或缺
资产证券化是一项发源于美国的新型融资产品,由于其本身具有诸多优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也于2005年展开了资产证券化实践。在资产证券化的运行过程中,投资人
“容隐”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在中国盛行了二千余年而不衰,与此类似的法律原则和法律思想也在西方社会得以建立。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使得“容隐”制度随旧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