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LRR抗病基因家族的起源及其在豆科植物中的全基因组分析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udh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BS-LRR(nucleotide binding site plus leucine rich repeat)类抗病基因(R基因)是迄今为止从植物中克隆得到抗病基因数目最多的基因家族,也是植物基因组中最大的基因家族之一,于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研究表明,NBS-LRR基因在功能上负责植物对外来病原体的抗性,是近年来植物抗病分子育种研究的热点。然而,NBS-LRR基因的起源及何时开始分化成不同的子类,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并且仍然在探索中。豆科(Leguminosae sp.)在被子植物中排名第三,其大多数物种属于粮油和绿肥作物,为人类提供淀粉、蛋白质、油和蔬菜,具有重要的经济和食用价值。植物病虫害是豆科植物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了解抗病基因在豆科植物中的作用机制则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为优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碍于栽培豆科植物的基因大且结构多变,缺乏遗传转化体系,不便进行实际种植实验分析,所以对豆科植物NBS编码基因的全基因组分析更有利于育种。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了基因组信息文件完整的八个红藻门植物基因组中NBS-LRR基因。后对其中一个物种NBS编码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和保守基序分析,以探究NBS基因家族的起源及其子类进化特征。同样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鹰嘴豆、百脉根、菜豆、赤豆和绿豆中的NBS-LRR基因和亚结构域进行了鉴定,并对豆科植物NBS编码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基因结构、保守基序、染色体定位和密码子偏爱性等分析。以了解NBS基因在豆科植物中的进化特征和密码子使用模式,由此预测NBS基因在豆科植物中的功能。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隐马尔可夫模型(HMM)分析和BLAST搜索在红藻植物基因组中鉴定NBS-LRR基因,其中龙须菜、紫菜、角叉菜和假微型海链藻中依次得到24、44、59和3个N BS编码的基因。经过对角叉菜的59个N BS编码基因的蛋白序列的系统进化关系,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分布和保守基序分析发现:在角叉菜中,CNL型(34个)基因数多于TNL(18个),NBS-LRR基因主要分化为TNL和CNL两大类;在各类分支中其结构相似,所含内含子和外显子数目相差不大;每个进化分支的保守元件所在位置和保守元件种类呈高度相似。所有蛋白序列的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相比下CNL型的结构多样性更高,其保守性比TNL型低。说明NBS-LRR基因起源可能比绿藻更早,在红藻中也发现了NBS-LRR基因,且在红藻植物中,N BS-LRR基因分化为TN L和C N L亚类。2.通过两次HMM搜索鉴定各物种中的N BS-LRR基因,鹰嘴豆基因组中含N BS编码基因97个NBS基因,候选基因中鉴定各亚结构域发现不含有LRR1结构域,分类得到TNL(16)、CNL(59)和NBS/N BS-LRR(22)。百脉根中鉴定出210个N BS基因,亚结构域鉴定发现210个基因中有115个基因含有TIR结构域,分类结果TNL(115)、CNL(63)和NBS/NBS-LRR(32)。菜豆基因组中鉴定出的基因最多有380个,亚结构域鉴定发现所有物种中含有的LRR8也最多,分类结果TNL(116)、CNL(181)和NBS/N BS-LRR(83)。赤豆中总共鉴定出160个N BS基因,亚结构域其中不含LRR1结构域,分类结果TN L(39)、C N L(90)和NBS/NBS-LRR(29)。绿豆基因组鉴定出的基因最少78个,不含有LRR1结构域,分类结果TNL(18)、CNL(39)和NBS/N BS-LRR(21)。系统进化分析得出NBS基因主要分化为分为TNL和CNL两大分支,发现RPW 8基因(RNL)与NBS/N BS-LRR群体聚在一起与TNL在同一大分支。结构域和保守基序分析发现豆科植物NBS基因中CNL类基因结构更丰富,且其保守基序更具变化性;染色体定位分析得出,NBS基因在各豆科植物染色体上主要呈不均匀分布方式。NBS编码基因的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发现,影响豆科植物N BS基因密码子使用偏椅的主要因素是突变压力,相比之下自然选择在其中的影响较小。
其他文献
六耳铃(Blumea sinuata(Loureiro)Merrill)是菊科(Asteraceae)艾纳香属(Blumea)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在民族地区广泛应用,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头痛、跌打肿痛、湿疹和毒蛇咬伤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六耳铃的抑菌和抗病毒活性得益于其酚酸类、黄酮类、萜类物质,而关于多酚的抗氧化活性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以六耳铃为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浸提总多
学位
肠道微生物群落定殖于动物的胃肠道,对宿主的免疫、生理、代谢和行为起着重要作用。藏酋猴(Macaca mulatta)为我国特有灵长类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藏酋猴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东部地理种群(安徽黄山),其他种群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于2017年11月至2020年10月,以我国西部地区的四川省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峨眉山、贡嘎山自然保护区的三个不同藏酋猴地理种群为对象,采集
学位
猪的毛色性状是猪品种的重要特征。在四川地方猪种成华猪和雅南猪的新品种培育过程中,发现其后代猪只出现了毛色分离。快速精准的固定新品种的黑毛性状,对新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故本研究通过数量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对成华猪和雅南猪新品种的毛色遗传变异及应用进行研究,以实现新品种黑毛性状的标准化。研究内容包括:(1)表型观察:对所培育新品种(巴×成杂交猪和杜×雅杂交猪)的父本、母本、F1代和F2代毛色表型及比
学位
变态发育是生物体对外环境适应性的胚后发育,两栖动物只有经历变态发育后,成体才能适应陆地生活,其主要通过细胞凋亡清除退化幼体无用的组织器官。在生物的细胞凋亡过程有一系列的蛋白酶家族参与,其中Caspase家族在该过程的许多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RT-PCR技术扩增获得中国大鲵Caspase3/7/8/9基因c DNA全长序列,并对各基因进行蛋白序列分析以及系统进化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实验
学位
多取代的二氢呋喃是一类重要的五元氧杂环化合物,是许多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关键结构片段。二氢呋喃也是重要的合成中间产物,通过氢化还原可以得到四氢呋喃。因此化学家们开始关注二氢呋喃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本文通过二苯甲酰基甲烷与(Z)-溴代硝基烯的Michael/烷基化反应,合成多取代的二氢呋喃化合物,并对其进行抑菌活性研究。反应以二苯甲酰基甲烷和(Z)-溴代硝基烯为底物,以碳酸钠为碱,30 o
学位
猕猴(Macaca mulatta)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生物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开展野生猕猴遗传多样性的评估对于野生猕猴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野生猕猴种群而言,粪便样品相对其他样品而言更容易获得,但粪便DNA具有含量少,易降解,位点不易扩增的特点。本研究以野生川西猕猴为对象,采用非损伤取样法(noninvasive genetic sampling),以猕
学位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使水体环境温度升高,由此引起的热应激可能导致冷水鱼类发病甚至死亡,其具体机制十分复杂,至今还无有效的解决方法。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和西伯利亚杂交鲟作为我国鲟鱼相关商品的主要来源,创造了极大的经济价值。在养殖过程中,西伯利亚鲟和施氏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温度的升高,其发病甚至死亡现象频频发生,而西伯利亚杂交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表现出比亲本更优越的抗病能力,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更快
学位
栖息地是能够满足动物食物资源、环境条件的生存空间。动物在栖息地选择利用中,植被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植被类型差异影响动物的摄食行为和栖息地选择利用。掌握动物栖息地植被状况以及各季节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利用,对于了解野生动物环境适应机制具有重要作用。猕猴作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栖息环境多样化等特征;特别是川西高原猕猴分布海拔高、生存环境季节性差异大,是了解猕猴生境选择利用的理想对
学位
淀粉是人类食物和动物饲料的主要能量来源,也被广泛应用于环保、能源、化工、制药、医疗保健等领域,是具有极大经济价值的天然物质。淀粉合酶是淀粉合成中的关键酶,植物中的淀粉合酶有6种亚型,GBSS、SSⅠ、SSⅡ、SSⅢ和SSⅣ都同时具有糖基转移酶5(Glycosyltransferase 5;GT5)和糖基转移酶1(Glycosyltransferase1;GT1)结构域。课题组新鉴定出的SSⅤ亚型的
学位
针对现有烫漂与干燥设备加工流程多、操作繁琐、加工效率低、需多次布料,且易干燥结壳、褐变等问题,本文将蒸汽烫漂、气体射流冲击干燥与温湿度过程控制技术相结合,设计、制造了基于温湿度过程控制的烫漂-干燥联合装置,并以山药片为易褐变类物料的代表,研究了山药片在不同蒸汽烫漂时间、蒸汽风速、烫漂方式、干燥温度、冲击风速等条件下的品质与干燥特性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多组单因素试验探究了温湿度对山药片干燥特性与干后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