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骨折迟缓愈合病人的临床资料的搜集整理,并采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探讨血瘀证与骨折迟缓愈合发病的相关性,对进一步筛选有效中药、探讨其作用机制,为研发新药及指导骨折迟缓愈合的临床用药提供较为客观的理论依据。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中医学相关资料搜集整理并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分析,比较各因素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在入组的30例病例中,有证可辨29例,占97.7%,无证可辨1例,占3.3%.单一证侯8例,占26.7%,其中血瘀证5例,占16.7%;肝肾两虚证2例,占6.7%;气血两虚证1例,占3.3%。复合证侯21例,占70.0%,其中血瘀证兼杂肝肾两虚证3例,占10.0%;血瘀证兼杂气血两虚证3例,占10.0%;肝肾两虚证兼杂血瘀证10例,占33.3%;气血两虚证兼杂血瘀证4例,占13.3%;气血两虚证兼杂肝肾两虚证1例,占3.3%。经统计学软件计算分析结果:1.年龄分布:主证实证(血瘀证)组与主证虚证(肝肾两虚证和气血两虚证)组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主证之间的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主证组病程:主证血瘀证组与主证肝肾两虚证组、主证实证(血瘀证)组与主证虚证(肝肾两虚证和气血两虚证)组之间的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证血瘀证组与主证气血两虚证组、主证肝肾两虚证组与主证气血两虚证组之间的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程超临床愈合时间:主证血瘀证组、主证肝肾两虚证组和主证气血两虚证组三者之间的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证实证(血瘀证)组与主证虚证(肝肾两虚证和气血两虚证)组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瘀证相关病例(主证或兼证为血瘀证)各年龄组症状评分:青壮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三者之间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男性病人与女性病人之间血瘀证和气血两虚证症状评分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病人与女性病人之间肝肾两虚证症状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四肢血管B超检查结果阳性组与阴性组年龄及病程的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临床愈合时间及血瘀证症状评分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总体上骨折迟缓愈合病机以正虚为本,血瘀为标。年龄较大和病程时间较长是其病机向虚证转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四肢血管病变发生的易感因素。年龄较大人群和病程时间过长人群证侯以正虚为主,其中兼杂血瘀证者并不少见。补益肝肾、益气养血是中医内治法治疗骨折迟缓愈合的主要方法,活血化瘀法在其治疗中也应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