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洪深对中国话剧的民族化探索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深作为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和现代著名的戏剧家,在他长达四十余年的戏剧生涯中,不仅有丰硕的话剧作品,而且在话剧理论与话剧教育方面也颇有建树。话剧是“舶来品”,话剧的民族化始终是中国话剧发展的前进方向。为促进话剧的民族化发展,洪深一生都在执着地探索,无论是话剧的理论倡导、剧本创作,还是舞台表演与话剧教育都与民族化密切相关。通过他的参与与不懈努力,使中国话剧从照搬、模仿,到借鉴基础上的独立创造的发展过程中,成为能够彰显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性格、表现民族生活的戏剧样式,形成了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话剧的民族化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对中国的传统戏剧而言,话剧是“舶来品”。话剧的民族化,是中国话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而洪深在其戏剧生涯中对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发展作了突出贡献。以往学界对洪深的研究颇多,但在洪深如何探索话剧的民族化方面的研究却显得不足或不够系统化。因此,洪深对中国话剧的民族化探索是一个值得系统深入研究的课题。洪深的戏剧生涯与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在中国话剧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他为话剧民族化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在文明新戏时期,他尝试写作反映民族生活内容的话剧,让大众熟悉话剧这种有别于传统戏曲的新的戏剧形式;在爱美剧时期,他通过一系列话剧活动,为中国话剧的剧本创作和舞台演出建立规范,促进了话剧艺术水平的实质性提升;在左联时期,他积极响应文艺“大众化”的号召,通过剧本创作与话剧演出,引导话剧走“大众化”的道路,反映体现民族性的社会重大问题;全面抗战时期,他将抗战救亡的主题融入话剧,对话剧的“民族形式”有了更加深入的探索;新中国时期,他在对外交流中深化了话剧民族化的内涵,强化了话剧的民族特征。在话剧的民族化方面,洪深非常注重话剧理论的探索与倡导。他特别强调话剧要关注民族发展的时代内涵,反映彰显民族时代风貌的现实人生,走话剧大众化的创作路径。洪深还通过大量的话剧创作,弘扬坚强勇敢、爱国爱家的民族精神,塑造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民族性格,反映具有时代风貌的民族生活,为话剧的民族化提供优秀的创作范本,引领话剧创作的民族化发展。可以毫不夸耀地说,洪深的一生都在为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发展孜孜不倦地探索,他以卓有建树的话剧理论倡导、硕果累累的话剧创作与成效显著的话剧教育,为话剧的民族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他文献
1930年1月创刊于上海的《中学生》杂志,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考察其发展历程发现,1930年至“七七事变”期间,是该杂志发展最为稳定的阶段,也是叶圣陶和夏丏尊教育理念体现最为鲜明的时段。这个阶段的《中学生》杂志比较集中地展示了符合青少年作文的写作理念。叶圣陶和夏丏尊作为该杂志的主编,不仅在该杂志上刊登了像林语堂、丰子恺、郁达夫、巴金等许多优秀作家的文章,还将自己的写作理念融入其中,以供中
学位
文化性意象是客观物象、主观情感和中国文化三者结合的产物。因为中国的文学作品通常讲究含蓄蕴藉,讲究意趣,所以“意”不宜简单直白地抒发出来,转而借由客观物象来表情达意、言明心志。因此,以“文化性意象”为切入口,通过想象、鉴赏、解读文本中的文化性意象有利于把握文本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文化性意象不仅存在于诗歌中,也广泛存在于散文这一文体中。选入教材里的散文都是文质兼美、情韵悠长的经典,在审美教育和文化教
学位
语文改革一直致力于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素养与能力,作为以言语训练形式为主的口语交际课,在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促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上起到关键作用。口语交际教学想要顺利进行,当务之急应明确好“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的问题。当前,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确定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静态化、抽象化、模糊化、内隐化等问题。口语交际教学是以“言语”训练为核心的教学,这与语文核心素养以“
学位
二十一世纪初,关于“世界文学”理论研究的争论中,形成了以莫雷蒂、卡萨诺瓦和普伦德加斯特为主要代表的三种意见或阵营。普伦德加斯特反对前两种主张的“宏大叙事”特征,主张从微观的文学史角度分析“世界文学”,并因此提出了“协商”的主张。这个主张,吸取了前两种理论所概括的各民族文学宏观层面交往模式的合理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两种理论中的片面性,不仅形成了可以深入揭示世界文学深层形成机制的新主张,还确立了
学位
“游戏”作为西方重要的哲学观念之一,一直备受关注。康德、席勒、胡伊青加、伽达默尔等学者基于各自哲学立场先后提出的“游戏观”,构成了传统游戏观思想体系。伊瑟尔对传统游戏观加以扬弃,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游戏观——“文本游戏观”,指的是读者通过与文本进行“游戏”所做的自我扩张,这是一种对文本和读者关系的新认识和界定,从“文本游戏”的角度探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的活动,强调文本的游戏性。伊瑟尔在研究生涯中
学位
全球化语境下的“第三世界文学”理论呈现出抵抗资本主义文化的特征,“第三世界文学”理论在全球的权力关系中对第三世界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主体性认同具有重大的建构和启示意义。文章以“第三世界文学”理论为核心,梳理杰姆逊、阿罕默德、德里克对“第三世界文学”的不同表述和建构,并将之与中国文学话语建构联系在一起,继而从西方话语、其他第三世界话语中的理论价值和理论缺陷当中寻找当代中国文学话语建构的思想
学位
谢榛诗论合集《诗家直说》(又名《四溟诗话》)以格调理论为标准,点评历朝历代诗人,又以唐代诗人及其诗歌为主。“晚唐诗论”指对晚唐诗的议论,“谢榛晚唐诗论”指谢榛对晚唐诗的讨论,“谢榛晚唐诗论研究”指研究谢榛对晚唐诗的讨论。谢榛围绕晚唐诗之辞、体、法、地位,建构出属于自身独有的晚唐诗论,从中折射出整体诗学观念,对晚唐诗论进行观照和补充。“谢榛晚唐诗论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摘要、引言、正文、结
学位
作为“70后”代表作家,徐则臣以真诚严肃、朴实低调的创作姿态和丰富多变的写作艺术创作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小说作品。优异的创作实绩为徐则臣赢来了诸多荣誉,也让他逐渐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以及学界的密切关注。综观既有研究,学界多集中在徐则臣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上,而从小说意象角度系统分析其作品尚不多见。在徐则臣的小说中,存在较多反复出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运河、花街、石码头或沙尘暴等,这些场景或形象已形成
学位
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思想因质的内部组成和外化表现。长期以来,研究界将沈从文特殊性的阐释与他所构建的“湘西世界”相关联,在一种以“城乡对立”为基础的二元对立视角中解读沈从文与他的文学,以“信”代“思”,忽视了沈从文思想内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割裂了沈从文代表的“边地文化”与现代文学所代表的“中原文化”的整体性和融合性,错估了沈从文思想的时代价值性和历史超前性
学位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的文学思想受到了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存在论思想的浸染,兼具文学之诗性与哲学之智性,在二十世纪文学史、思想史上极具独特性。本文主要从布朗肖对伊曼努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évinas)“ilya”的接受入手,探讨布朗肖在死亡、本源、语言三个方面对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推进,并且对布朗肖的文学思想模式、成因进行一个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