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子羰基化合物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上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gaobl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碳中和与碳达峰的战略背景下,开发和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以降低乃至完全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以缓解环境污染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而如何将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中获取得到的大量能源有效转化和存储则是其中重要的研究分支之一。近年来,二次电池在规模化运用上不断取得进展,从锂离子电池到钠离子电池(初步实现商业化),大规模的二次电池储能技术初具规模。已有的研究报道表明,在诸多类型的电极材料中,有机物电极材料,尤其是有机小分子材料有着较高的理论容量、资源储量大、提取过程简易、材料结构多样可调控和绿色环境友好等优点,是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二次电池电极材料种类之一。然而和其他材料一样,有机物材料也存在着相应的研究瓶颈阻碍着这类材料的实际应用。首先,材料的有机本质决定了它们在现有的商业化有机系电解液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溶解的问题,活性材料大量溶解降低了材料的有效利用率,并造成电池容量的快速衰减;其次,对于在低电位窗口具有充放电平台的有机电极材料,受到广泛认同的反应机制是这些材料里活性官能团中不饱和键的类加成反应过程。整体而言这种机制可以解释大部分材料的反应行为,而在实际过程中往往需要结合具体的工况进行具体分析,明确的反应机理对于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研究主体放在应用于负极的有机物材料上,着重关注有机物材料在电池反应过程中存在的溶解问题和反应机理不明确的问题。通过对阴阳离子体系的构建来探究关于材料溶解问题的解决方法,此外,通过对材料在反应过程中形态、物种和性能等变化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详细探讨了材料可能的反应历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质子交换法合成了一水合马来酸铜并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以铜离子作为成盐金属离子进行化合得到目标产物。简单烯烃共轭体系作为中心的阴离子基团保证了材料整体的反应活性,采取金属离子成盐的策略,牺牲端基活性位点和部分容量为代价引入铜离子,增强材料的极性以稳定材料结构和降低材料的溶解度。将材料组装成锂离子半电池进行测试时也得到了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容量性能,在0.2 A g-1的电流密度循环200圈后依然保持了420.3 m Ah g-1的可逆容量。同时也通过原位XRD对首圈过程电极的形态和物相变化进行了分析,提出并解释了材料在反应过程中存在中间相态转化的可能性。2.为进一步提升材料的容量上限,将商品化的有机小分子马来酸直接应用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在小电流密度(0.2 A g-1)下电池的循环性能与文献报道出现了出入,而提高电池的循环电流密度之后材料的循环容量和稳定性都有了很大改观,结合反应前后电极表面的形态和物种变化,发现表面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的成分的差异可能是原因之一,大电流下形成的连续的、富含无机锂盐的SEI提升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反应的可逆性,使得材料在大电流下多圈循环后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可逆比容量(600圈后容量为730.5 m Ah g-1)。端基质子氢的保留带来的优异性能、反应前后电极表面形貌的改观以及电极主体结构中铜元素的富集指向了可能存在的化学腐蚀。简单的腐蚀测试表明:马来酸本征的酸性和腐蚀性使得它的NMP溶液对铜箔具有潜在的危害性。钛箔与腐蚀物的相关测试结果也证实了上述结论,结合实验重新解释了反应过程中马来酸的物相变化与电池循环过程。3.通过简单的离子交换法制备对苯二甲酸钙用作LIBs的负极材料:以具有大π键的对苯二甲酸根阴离子为中心配体,引入钙离子作为成盐金属离子,得到在电解液中低溶解度的块状Ca-MOF。苯环大π键的存在虽然使得中心基团的反应活性较其他不饱和基团略低,但稳定性得到了提升,钙离子在端基的取代有效地降低了材料在的电解液中的溶解度。Ca-MOF在LIBs负极上显现出优良的电化学性能,进一步地将其应用到SIBs上,在0.2 A g-1的电流密度下可达到235.2 m Ah g-1(理论值为263 m Ah g-1)的可逆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性能。综上所述,我们将通过离子的选择和调控合成了表现出不同性质的有机化合物或者商品化材料应用到锂离子电池上,都获得出了优良的电化学性能。也对材料产生的异常测试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和讨论,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假设以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材料在电池循环中的反应过程,同时对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上的性能做了初步测试,为有机化合物在可充电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上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更多的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及工业发展,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通过光化学反应直接利用太阳能降解有机污染物和低过电位下电解水产生H2和O2是绿色、经济且有效解决环境和能源危机的方案之一。自Ti O2被应用于光解水制氢以来,半导体材料在光/电催化、纳米器件、储能转化等领域被广泛研究。但是,常见的如Ti O2、Zn O等半导体材料由于宽的能带结构且只吸收紫外光,对可见光利用率低,进而对能源的转化效率低。因而,迫切
学位
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CPCs)由于其易于加工且性能可调,现已广泛取代传统金属材料,被应用在电子电气领域。然而,对于具有高导电性的CPCs,通常需向绝缘聚合物基体中添加大量的导电填料,这不仅导致高成本、加工过程复杂,还会大大降低材料的机械性能。因此,如何在均衡导电性能和机械性能的情况下,降低导电填料的逾渗阈值以获得高性能CPCs,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另外,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高温下聚合物基体的
学位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电子产品和各类智能设备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日常生活、国防军事等各个领域。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得电磁干扰(EMI)问题愈加严重。近年来,为了有效解决电磁干扰造成的不良影响,电磁屏蔽材料正被广泛研究以限制或阻断电磁干扰。随着电子元件的精细化和高度集成化,柔韧性好、耐腐蚀、易加工、低成本的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CPCs)被认为是替代传统金属材料用作电磁干扰屏
学位
二硅化钼(MoSi2)作为高温材料是一把双刃剑,优异的抗氧化性、高熔点、高导热率、适中的密度和热膨胀系数是它的优势。“PESTING”效应(即在400℃~700℃时出现的粉末化现象)与Si的扩散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难点。此类问题通常采用合金化、预氧化等办法来抑制。但是,从MoSi2抗氧化的本质出发来抑制“PESTING”效应的报道较少。MoSi2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对于块体MoSi2材料,一般采用放
学位
随着当前可穿戴电子器件的广泛应用,对于可穿戴能源器件的需求日益增加,兼具生物相容性与柔性的可穿戴生物燃料电池因此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面向可穿戴应用的葡萄糖燃料电池(Glucose fuel cell,GFC)是一种可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小型绿色供能装置,通常利用可以氧化葡萄糖的酶作为器件中的催化剂。然而酶作为一种生物大分子存在提取过程繁琐,保存条件苛刻,工作环境要求高,在电极上
学位
随着计算机科学以及智能材料微纳加工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智能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实现人体-仪器设备-环境之间高智能化人机交互的柔性电子传感器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的视野。在众多传感器研究中,柔性电容式传感器的研究备受关注。但是传统的电容式传感器结构单一,测量范围较窄且功能单一。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在电容式传感器的导电层引入微结构来提升灵敏度与检出限度,引入新型导电材料聚(3
学位
在现代社会,无线通信的需求迅速增长,移动设备市场正蓬勃发展。在整个全球范围内,移动电话、Wi-Fi和蓝牙设备得到了大量的使用,这也使得电磁辐射在环境中无处不在。电磁辐射会干扰精密的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会伤害生物体的各个系统,电磁屏蔽(EMI)材料的研究对于精密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核心信息的保密工作及生物体的健康都十分重要。传统的金属EMI材料具有出色的导电性和电磁屏蔽性能,但其密度高,柔韧性差
学位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是利用具有电活性的微生物作为生物催化剂以有机物为原料进行发电的绿色能源技术,也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污水处理、环境修复技术。但由于目前MFC输出性能较低,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尤其是空气阴极的低效率是限制其输出功率的瓶颈。低成本、高活性、稳定的氧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电催化剂对于MF
学位
现如今,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背景之下,人类对于清洁能源的呼声也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量也是日益增加。燃料电池清洁环保、能源利用率高、工作温度低、操作简单安全、燃料来源广泛等优势,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因此,燃料电池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未来最有望代替传统能源技术的能源利用方式之一。直接甲酸燃料电池(Direct formic acid fuel cell,DFAFC),是
学位
石笋是古气候重建的重要地质载体,以石笋为基础重建古气候,同位素平衡分馏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但也存在动力学分馏条件下能够重现古气候信息的先例。要解释洞穴沉积物的氧碳稳定同位素数据,需要准确分析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分馏特征及影响同位素分馏的环境因子。因此,在不同环境的自然洞穴中评估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对解释洞穴碳酸钙沉积物中的稳定同位素记录具有重要意义。文石与方解石是石笋碳酸钙晶体的常见矿物形态,目前的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