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活性肠肽拮抗剂[D-p-Cl-Phe,Leu]-VIP对快速心房肌电重构的影响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f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快速心房起搏模型中,交感-迷走神经干刺激加重心房电重构,而应用阿托品并不能抑制电重构。迷走神经参与心房电重构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假设在迷走神经末梢与乙酰胆碱共同释放的血管活性肠肽(VIP)参与迷走神经介导的心房电重构。 方法:12只成年杂种犬,分别经右股静脉和颈内静脉穿刺放置6F4极导管于右心耳(RAA)和6F10极冠状静脉窦导管于冠状静脉窦(CS),经右股动脉放置6F猪尾导管于主动脉根部,全麻机械通气(血氧饱和度使之保持在95%以上)下行双侧颈交感-迷走神经干分离。右心耳400次/分高频刺激5小时,同时给予双侧颈交感-迷走神经刺激(20赫兹),并导致二度房室阻滞以上或窦性心率下降大于30次/分。静脉应用美托洛尔(首次静脉推注1mg/kg,随之给予0.5mg·kg-1.h-1静脉泵维持)阻断交感神经活性。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6),经主动脉根部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n=6),经主动脉根部首次推注VIP拮抗剂[D-p-Cl-Phe6,Leu17]-VIP0.5μg/kg,随后持续注射0.25μg·kg-1.h-1;分别在基础状态和心房高频刺激后每小时测量CS及RAA的有效不应期(ERP)、窦性心率及迷走神经刺激时心率。 结果:窦性心率的变化:基础状态与5小时快速心房起搏后窦性心率及交感-迷走神经干刺激时心率分别为:对照组,基础状态(104.4±22.4)次/分,1小时(109.3±26.8)次/分,2小时(104.3±27.5)次/分,3小时(115.5±26.6),4小时(111.3±25.7)次/分,5小时(114.4±26.2)次/分,P>0.05;交感一迷走神经干刺激,1小时(75.9±16.5)次/分,2小时(74.0±15.5)次/分,3小时(75.5±14.6),4小时(78.3±15.7)次/分,5小时(80.3±12.2)次/分,P>0.05。实验组,基础状态(121.1±16.4)次/分,高频心房起搏和交感.迷走神经干刺激后1~5小时,窦性心率分别为(116.6±15.9)次/分,(119.4±18.2)次/分,(118.4±12.5)次/分,(118.3±12.0)次/分,(123.2±14.3)次/分,P>0.05;高频心房起搏和交感-迷走神经干刺激1~5小时,心率分别为,(86.6±13.6)次/分,(89.4±12.2)次/分,(87.4±10.5)次/分,(87.3±11.0)次/分,(90.9±12.3)次/分,P>0.05。在实验过程中窦性心律的频率没有明显波动,提示实验过程中,β受体阻滞剂对肾上腺素能效应的抑制作用基本保持稳定。交感-迷走神经干刺激时心率明显减慢(P<0.05),提示迷走神经刺激有效。 对照组,经过5小时的高频心房起搏和迷走-交感神经干刺激后心房ERP明显缩短,1~5小时ERP缩短值分别为l小时(-14.5±10.0)ms,2小时(-18.4±9.0)ms,3小时(-21.9±11.2)ms,4小时(-25.4±10.3)ms,5小时(-25.9±13.1)ms,P<0.05。实验组,ERP没有明显变化,基础状态下,ERP是(118.5±13.1)ms,给予VIP拮抗剂负荷量后ERP是(121.8±11.5)ms,高频心房起搏和迷走-交感神经干刺激后1~5小时,ERP分别为,(117.8±13.7)ms,(116.3±14.7)ms,(121.4±13.2)ms,(118.6±10.6)ms,(117.6±11.6)ms,P>0.05。RAA和CS的ERP变化在二组类似。ERP的变化提示VIP拮抗剂[D-p-Cl-Phe6,Leu17]-VIP能明显抑制高频心房起搏和交感-迷走神经干刺激所致的ERP缩短。 结论:VIP拮抗剂[D-p-Cl-Phe6,Leu17]-VIP能抑制高频心房起搏和迷走-交感神经干刺激所致的快速心房电重构。提示在迷走神经末梢与乙酰胆碱共同释放的血管活性肠肽在迷走神经介导的心房快速电重构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1.对颈7神经根—干—股部的长度及周径进行解剖学研究,为健侧颈7神经椎体前移位术直接修复撕脱臂丛神经根的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2.对颈7神经股—束结合部进行显微解剖,了解颈7神经可安全切取的长度,并探讨其在临床的初步应用;3.了解椎体前通道的长度,探索用影像学方法预测椎体前通道长度的可行性;4.对颈7神经前、后股末端进行三维重建,观察颈7神经前、后股神经纤维束的分布、走行特点,并探索臂丛内部结
18F-FDG-SPECT显像联合人多效蛋白检测对肺癌的实验研究目的:1、评价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多效蛋白(PTN)的诊断价值。2、探讨18F-FDG-SPECT全身显像、胸部CT扫描及血清肿瘤标记物Cyfra21-1,PTN检测及其联合应用早期诊断肺癌的价值。方法:1.采用特异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11例小细胞肺癌及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清多效蛋白水平,并与17例肺部良性病变及10例健康者进行
学位
手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围手术期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是临床医生必须面对的一个看似小的其实是很重要的问题,微创外科是外科领域的一次技术性革命,尤其是腹腔镜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失血少、恢复快等微创特点,但是随之而来的PONV的高发病率日益突出,PONV高发生率的原因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课题之一。目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定量)来检测应用丙烯腈模拟电刀尾气及模拟腹腔镜手术后实验动物—健康家养猫血
学位
目的:检测B7-H4(B7同源体4)、CA125(糖链抗原)及P53在原发上皮性卵巢癌(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与原发上皮性卵巢癌的临床生物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探讨B7-H4的表达对原发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二步法测定B7-H4、CA125及P53在70例原发上皮性卵巢癌组织、20例正常卵巢组织和2
背景和目的:肾癌是一种具有侵袭性和化疗耐药性的恶性肿瘤,约占成人所有肿瘤的3%。肾透明细胞癌是肾细胞癌最常见的类型。约有25%的肾细胞癌患者在确诊时为肿瘤进展期,并且伴有转移的肾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尤其差,生存中值仅为13个月。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变化很大,从缓慢生长的局限性肿块发展到侵袭性转移性肿瘤。肾切除术合并术后放化疗是对肾透明细胞癌局限性肿块唯一合适的治疗方法。随着我们对肾透明细胞癌遗传因素
研究目的1.建立BALB/c-nu/nu裸鼠人胰腺癌Pc-3移植瘤动物模型。2.观察32P-磷酸铬(Cr32P04,32P胶体)在裸鼠体内分布以及对裸鼠荷人胰腺癌Pc-3移植瘤瘤体的抗癌作用及量效关系。3.研究32P-磷酸铬胶体在肺癌手术中组织间照射对淋巴道隐匿性转移灶的治疗作用。4.研究32P胶体或微球治疗难治性实体瘤的疗效。研究方法1.实验1:84只荷瘤裸鼠分为11组:1-5组(n=6)瘤体内
学位
目的:复苏后心功能不全是成功现场心肺复苏后导致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本实验目的在于明确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α-甲基去甲肾上腺素(Alphα-methylnorepinephrine,α-MNE)对复苏后家兔心功能的影响,探索更有效的复苏药物。方法:通过体外致颤法建立家兔心肺复苏模型。18只清洁级家兔随机分为三组,A组:手术对照组,仅行麻醉、手术、气管插管,但不致颤;B组:肾上腺素组,在复苏时
学位
目的:复苏后心功能不全是最初心肺复苏成功后院内死亡的首要原因。本研究观察联合应用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米伐西醇(mivazerol)和κ-阿片受体激动剂U50488H对兔心肺复苏后心脏功能的影响,明确两者联用是否减轻复苏后心肌损伤,改善复苏后心功能不全。方法:选择家兔采用经胸壁心外膜致颤法,建立心肺复苏模型,3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肾上腺素组(E,30ug/㎏)、血管加压素组
目的:通过建立宫颈癌裸鼠模型,研究I125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应用于宫颈癌的可行性及相关机制;  方法:建立宫颈癌细胞系Hela和C33A的BALB/C-nu裸鼠模型,建模成功的76只裸鼠随机分入粒子植入、后装治疗及对照组,治疗结束观察3个月后处死,从疗效及副作用方面对两种治疗方式进行评价,并探讨I125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相关机制。  结果:在Hela细胞裸鼠模型中,粒子植入及后装治疗均表现出优秀
学位
目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一种能定量确定局部功能和生化过程的显像技术,在肿瘤以及其他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氟-2-脱氧-D-氧葡糖([18FDG)是目前PET最常用的一种糖代谢显像剂,因为多数肿瘤均表现出旺盛的葡萄糖代谢。肿瘤细胞摄取[18F]FDG,经细胞内已糖激酶作用,转变为6-磷酸[18F]FDG后,不参与葡萄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