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苦味遗传规律研究及AFLP分子标记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1次 | 上传用户:wshz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瓜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蔬菜作物之一,而我国是世界上黄瓜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近年来,随着国内保护地黄瓜的大面积推广利用,黄瓜苦味的问题愈来愈突出,因苦果不能食用常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选育无苦味黄瓜,对于改善黄瓜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深入了解苦味性状的遗传规律,获得遗传模式信息,对于指导育种工作将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通过找到与苦味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在苗期鉴定,简工节本,大大缩短育种进程。本论文以三种不同苦味类型(营养部分与果实都苦BiBiBtBt,营养部分苦BiBibtbt和营养部分与果实都不苦bibibtbt)的纯合自交系为试材,通过对F1、F2代表现型分离比例分析得到苦味基因的遗传规律。用亲缘关系较远的黄瓜自交系新泰密刺(国内保护地主栽品种,含苦味基因Bi)和38(荷兰温室黄瓜血统,含bi基因)作为亲本,配制F1,自交获得F2代群体为材料,采用先进的AFLP技术,筛选与苦味基因紧密连锁的AFLP分子标记。主要结果如下: 1.当Bt不在遗传背景出现时,Bi/bi在F2代表现为简单的3:1分离比例,不受Bt基因的影响。但当Bibi为杂合状态,不但营养部分是苦的,果实也是苦的。F1代的果实和营养部分都是苦的,F2代营养苦:果实与营养都苦:不苦分离比例为1:2:1。 2.当bi不在遗传背景中出现时,Bt/bt在F2代表现为简单的3:1分离比例。F1代果实与营养部分都是苦的,F2代果实和营养部分均苦与只是营养苦的分离比为3:1,表明Bt基因是独立遗传的。 3.当bi、Bt均在遗传背景中出现,遗传分离比例较复杂,bi对Bt存在隐性上位作用。F1代果实与营养均苦,F2代果实与营养均苦与只是营养苦与都不苦的分离比例为11:1:4。 4.用BSA方法通过AFLP技术对控制营养部分的苦味基因Bi/bi进行引物筛选,通过对192对选择性扩增引物的筛选,找到了两个有效引物,分别是:E-AT+M-CTC(简称E4M6)和E-TA+M-CTA(简称E5M5)。其中E4M6引物组合筛选的多态带型是:在分子量标准240bp处,苦味池有较明显的条带,不苦味池只有较浅的条带,且条带位置略偏下。E5M5的多态带型是在分子量标准140bp左右,不苦味池有明显条带,而苦味池在此处无带。计算得出E4M6与苦味基因Bi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5.0cM,E5M5与bi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8.8cM。
其他文献
作为一个通讯员,谁不喜欢自己的长篇能在报刊电台头条采用,并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这种心愿是情理之中的,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通讯员的理论素养、写作水平、报道范围毕竟
桃花粉可育/不育性状是衡量果实产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寻找与桃花粉可育/不育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开展桃的育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重阳红×大久保杂交获得的32株F1代
Using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we study the tailoring of the electronic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gallium sulfide nanoribbons (Ga2S2NRs) by mechanical str
在杂交晚稻的幼穗分化期,巧施一次壮苞肥,可以增产10%~15%。但如何巧施,还应掌握如下技巧。 1.施壮苞肥的时间 在8月晒田结合复水时,按叶龄进行。主茎叶龄14叶的中熟品种如威优
1“知识工程联系点”遍布宝安城乡1998年5月,我们到深圳宝安区松岗镇的燕川、溪头图书馆,沙井镇万丰、上岗村图书馆参观。各村级图书馆各具特色、规模,。藏书均在1万册以上,有些
The tantalum arsenide(TaAs)is a topological Weyl semimetal which is a class of materials of gapless with three-dimensional topological structure.In order to dev
We study the properties of superfluid in a two-dimensional (2D) polarized Fermi gas with spin-orbit coupling and adiabatic rotation which are trapped in a harmo
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该技术一方面可以快速获得纯合体,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另一方面,由小孢子培养获得的胚状体和再生植株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