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之桥——哈特·克兰《桥》中的艺格符换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84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其短暂的一生之中,哈特·克兰共出版了两本诗集:《白色楼群》(1926年)以及《桥》(1930年)。自发表以来,《桥》一诗逐渐受到批评家的青睐,克兰也被视为是其同辈诗人中的佼佼者。但就学界的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极少数涉及到该诗独有的跨艺术价值。
  美国学者赫傅南在著作《语词博物馆》中以布鲁克林大桥本身并不再现客观物象为由,将《桥》排除在艺格符换诗之外。他的观点部分导致了学界对该诗的艺格符换研究的忽视。因此,本文在质疑赫傅南的观点的同时,试图从跨艺术诗学的视角去解读该诗。克兰在创作《桥》的过程中深受摄影、绘画、建筑等其他艺术的启发,本文旨在解读该诗文本内部以及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艺格符换。
  本文作者认为,哈特·克兰的《桥》一诗可以被认作是一首艺格符换诗,无论是诗歌文本内部,或是诗歌文本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互动转换,都具有丰富的艺格符换元素;诗人成功地将作为视觉艺术的布鲁克林大桥转换成充满视觉想象的语言艺术。从跨艺术诗学的视角对该诗进行阐释,关注其文本内部以及文本之外的艺格符换,既拓展了诗歌的解读维度,又为现阶段的跨艺术诗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
其他文献
从展示知青生活的《迷夜》,到绘制城市地图的《繁花》,金宇澄对过去时光的回望与书写,总是带有某种强烈的“破碎”意味。这种交织着复杂内涵的“破碎”意绪,不仅构成了金宇澄小说的背景性情境,也凝结成为一种独特的美学格调,浸润于小说的内容与形式之中,折射出创作主体个性化的生命体验与审美追求。本文试图从“破碎”这一审美特质入手,通过考察和分析其在小说中的表现形式与生成原因,把握和理解金宇澄的小说世界。  除绪
学位
汪曾祺是新时期以来颇受瞩目的作家,他有着较强的理论自觉意识又忠于自己的感受。汪曾祺的小说、散文自成一格,同时他对语言、对文体也颇有自己的看法。语言是本文论述的核心,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是本文论述的基础。本文将全面分析汪曾祺的语言思想,从语言风格及其语言传承入手,以音乐性和画面感为突破口对汪曾祺的语言的特点作出具体的分析。  本文分为四大章节。第一章描述了二十多年来汪曾祺文学、语言研究的概况以及本文
学位
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通过作者、人物和读者间的动态叙事,反映了人性的追求与心灵的救赎。借助修辞叙事足以使胡赛尼的动态叙事过程以及小说人物和读者做出的判断成为文本和阅读的中心。基于修辞叙事理论,本文着力于从叙事进程和叙事判断两方面探寻小说主人公转变的根本原因和读者对人物的判断在情感、伦理和美学层面的体现及相互联系。首先,第一章介绍卡勒德·胡赛尼的经历和其作品以及该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综述。本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新西兰最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她的小说以描述人物的孤独感为主。她笔下的人物总是被焦虑包围,而这种焦虑主要来自他们的社会空间即他们与社会上其他人的关系。除此之外,曼斯菲尔德还善于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她对小说人物的精神空间的建构非常清晰可见。她还极力表现自然以及现代生活包括一些建筑等物理空间。而这些空间都会对人们的情绪造成影响。因此,本文运用空间批评理论从三个不同的空间来分析曼
学术语篇被称作为是一种“劝谏性”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人际互动。在学术写作中,作者不仅需要传递客观的事实信息,而且也需说服读者接受其观点或研究结果。在说服读者的过程中,作者的立场表达手段至关重要。近三十年来,大量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立场表达手段,然而,对名词性立场表达结构的关注较少。本文选取中美语言学硕士论文各35篇,通过自建中国语言学硕士论文语料库与美国语言学硕士论文语料库,基于Jiang&a
学位
中国特色用语包涵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直是翻译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随着中国国际化的步伐加快,我们在世界的舞台上听到的中国特色用语也越来越多,对这些用语的外宣翻译也逐渐成为翻译研究中的热点。  外宣翻译就是将与中国有关的材料,包括书籍、期刊、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用另一种语言表述出来。其目的是介绍中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接受理论被称为从关注作者和文本到关注读者的转折点。该理论由汉斯
学位
家庭一直以来是中国社会主要的组成单位,中国文化提倡家庭和谐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摩擦却不可避免,因而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也是常见现象。  本研究应用Culpeper(1996)提出的不礼貌理论作为框架,以《家有儿女》这部脍炙人口的家庭情景剧作为语料,分析了父母与孩子们的冲突话语的特点,探讨了父母和孩子在冲突话语的不同阶段分别使用哪些不礼貌策略。基于研究结果,对造成冲突话语特
学位
英语中,空间介词是最常用于描述空间关系的语言形式。因此,对英语学习者而言,正确理解空间介词对学好英语这门语言至关重要。迄今为止,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都十分重视空间介词理解的研究。然而,传统研究普遍采纳了单一的几何观,认为几何因素是唯一影响语言使用者理解空间介词的因素。但这一传统观点不能很好地解释很大一部分介词的使用情况。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探索其他可能影响空间介词理解和产出的因素,其中最新的
《酒国》是中国首位诺奖得主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是最具实验性、形式与风格最为丰富的作品,英文版译者葛浩文盛赞其创作手法最有想象力、最为丰富复杂.这部作品借助中国酒文化和饮食文化来批判、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的、不公正的现象,正如莫言所言,"《酒国》看上去写的是与酿酒、饮酒有关的故事,但其实我写的是一个巨大的寓言.小说中有许多看起来荒诞不经的情节,和许多戏谑的语言,但我真正要表达的还是那样一种对人世悲悯的精神
学位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个国家的基本印象和整体认知。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离不开话语,因其是行为和政策实行的载体。任何国家行为包括对权力与财富的追求,以及达到其他目的都需要通过话语进行表述、传达和理解。文化话语研究理论认为,话语是指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语境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或其他符号进行交际的社会事件。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是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制定、实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