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错位:J-F.米勒及其在中国的评论研究

来源 :中央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lans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十九世纪中后期法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让-弗朗索瓦.米勒以《播种者》、《拾穗者》、《晚祷》等作品而举世闻名。然而,从十九世纪中期至现在,艺术评论和专业研究中的米勒形象及其绘画却总是充满争议。在米勒的时代,左派对他进行社会和政治的革命式解读,而右派则将田园牧歌的诗意化理解加诸其身。两种由社会阶级和基本价值观差异所带来冲突至少延续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此后,米勒的主要赞助人和首位传记作者桑西埃将他“神化”为虔诚而天才的“农民画家”。这一观点首先受到法国、美国中产阶级和一般大众的广泛认同,继而传播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该种观点在艺术评论和研究中的统治地位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和社会艺术史的发展为对米勒的看法带来了改变。一方面,西方的评论家和艺术史家基于上述方法,通过重新核定原始材料,力图破除“米勒神话”,恢复十九世纪中后期的社会现实及生活其中的真实米勒;另一方面,同时代或稍早的中国评论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意识形态氛围、具体社会政治事件的影响下,以相似的视角,非常统一地将米勒塑造为同情社会主义革命和劳动人民的现实主义“英雄”。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自己笔下的米勒是“真实”的,然而,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真实的米勒。这一切评论和研究都必然基于作者的某种显性或隐性的特定目的,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甚至,评论家和艺术史家的个人经历也会对其研究产生影响。受益于社会艺术史理论的发展和福柯关于知识的研究,本论文在梳理关于米勒研究发展历史的同时,更将焦点集中在“写作”及其与“语境”的关系上,分析不同评论者和研究者所书写的不同文本,比较文本间的异同,以及文本形成背后的宏观与微观、显在或潜在的条件——正是这些条件的交错造成了对米勒看法的相同或不同,创造了“这样”或“那样”,甚至完全对立的“米勒”。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董其昌“南北宗”说为中心,以崇祯三年《容台集》本《画旨》为核心文本,抓住“一超直入”、“气韵生动”、“未发”、“烟云”、“平远”、“文人之画”等关键词,从
目的通过调研药学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任务,探索高职药学人才培养方案。方法调研高职药学生的就业岗位,分析执行工作任务时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制定以职业岗
从市场营销学的视角看,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产品和价值的方式,离不开对市场的深刻了解。现代艺术设计肩负着双重使命:提高经济效益、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准。在经济全球化及中国
法国画家乔治·鲁奥是被宏大艺术史叙事遮蔽的画家。作为天主教徒的鲁奥拥有强烈的宗教情感,但他同样拥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他传统的绘画风格在1903年开始发生变化,叙事内
近日,李嘉诚旗下的创投基金维港投资,向生产人造鸡蛋的美国食品科技公司HamptonCreek,提供1550万美元资金,引起关注。关注“前沿”产业,“激进”的投资策略,一向是维港的风格。而其
晚明以降,书籍出版业空前繁荣,作为插图,版画越来越多地在各种书籍中大量出现。一方面,由于文人介入版画的起稿、创作与出版,版画在艺术形式与审美趣味上不断趋近于水墨画;另
本文以台湾当代美术的文化生态为研究内容,以政府机制、民间资本、精神态势为分析重点,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台湾当代美术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论述台湾当代美术主流化的过程,提出
清代蒙古佛教版画是清代中国佛教版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佛教版画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不仅丰富了清代佛教版画,而且从数量到质量,从传播
中国肉鸡产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九十年代大规模兴起,到2012年总体规模占世界第二,仅次美国之后。山东省作为我国肉鸡生产的大省,主要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