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切性研究

被引量 : 80次 | 上传用户:zhaojunchao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纷纷开展了旨在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全球竞争力人才的教育改革。人们十分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还是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其最终落脚点都是人才的培养与竞争。同历次教育改革一样,这次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的核心依然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此,国家在2001年6月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年秋季,在教育部的大力宣传和倡导下,在各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下,教育部首先在全国29个省市设立了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从此拉开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幕。到目前为止,我国建国以来所开展的这场规模空前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近十年的时间,有关这次课程改革的情况在社会各界有着多种意见和呼声,改革的策划者、发起者和改革的执行者、实施者对此有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基层中小学,关于这场课程改革的争论从其改革之初就从未停止过。教育行政部门和改革的始作俑者认为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于中小学校课程的实施者对课改方案的理解和贯彻不到位,而广大中小学校的课程实施者却认为改革中所出现问题的症结在于改革方案本身过于理想化,没有切实考虑到城乡差异和地域差异。究竟孰是孰非至今尚无定论,关于课程改革状况的争论大有愈演愈烈之态势。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之下,试图用事实来说话。为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较大范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切性理论为指导,从课程改革的社会需求维度和学生发展维度对课程改革的适切性状况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从理想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层面客观地描述这场改革的实际效果,为进一步全面推进并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可资参考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通过走访各界与课程改革相关的人士获取了大量的访谈资料,同时针对课程改革中的实施者——中小学校长、教师和受益者——学生及学生家长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为研究的量化分析和研究积累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得出了较为客观的结论,即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但在课程改革的方法上、领导上、实施上以及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于从理论上加以澄清,从实践上加以改进,从而为进一步调整、修订、完善课程改革的方案和实施细则做出些许贡献。
其他文献
两亲性共聚物同时含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因而具有独特的性能,在诸多领域具有应用前景。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具有优良的稳定性、疏水性。甲基丙烯酸磺酸甜菜碱(SBMA)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福祉,但也不断随之涌现出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感慨物质文明日益昌盛的同时,也惋惜于人文精神的日渐衰落。而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呼唤
<正> 一份权威机构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现有正规的外语培训教育机构超过三千家,英语产业年产值突破一百亿元。2002年仅北京就有20万人自费参加各种英语培训,支出金额超过7亿
灰霾天气现象日益增多,为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危害,本文初步分析了灰霾天气的形成条件,及这一现象的发生可能给人们带来的哪些具体危害,并提出几点初步的预防建议。
“这不”具有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不影响句子的命题信息,衔接功能大于信息功能,可以视为话语标记。“这不”作为话语标记的核心意义是“证实性”,说写者对所表达的内容
从地球上出现人类,灾害就没有离开过我们。小则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大则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的重大损失,随着人类对环境的干预程度的加剧,对环境影响的空间与深度加大,
智能教学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简称ITS),是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人工智能(AI)和认知心理学(Cognition)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ITS作为一个概念,形成于70年
自以书写女性对命运进行绝望抗争题材的小说《耙耧天歌》问世以来,阎连科又创作了一系列对女性着墨较多的作品,如《受活》、《坚硬如水》、《风雅颂》等小说。在阎连科的小说
文章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称呼”“称谓”的使用及社会称呼的分类提出个人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对英汉社会称呼进行了对比。受权势、平等关系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英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