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物流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方式的转变发生于 19 世纪后半叶。新的工业文明随着国门的打开而迅速渗入了物流产业。无论是流通规模、流通形式、流通设施,还是流通组织、流通管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一方面,它确立了中国现代化物流发展的根基,其后一直延续到当代的物流产业都是在这一根基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另一方面,它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变革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按照历史发展顺序,采用标志性历史事件作为分界点,将近代物流方式的变革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1862~1894 年的萌芽期,1895~1927年的初步发展期,1928~1937 年的多元化发展时期。在每一阶段当中,文章探讨了主要的物流方式(先后出现的轮船航运、铁路陆运、公路陆运以及航空运输)兴起和演变的过程和突出特点。在萌芽期:轮船航运成为物流方式的主体,导致传统帆船业的衰落,带来了仓储业的变化。铁路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也在中国最终确立了它的合法地位,初步有所兴建;在初步发展期:水运线路进一步向内地腹地深入,小轮船航运得到了独特的发展机会。随着铁路规模的扩大,管理效率和营运效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使得铁路在物流方式中的地位迅速提升。近代公路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并有了初步的发展;在多元化发展时期:陆路物流方式均发展较快。轮船航运的“软件”和“硬件”有所革新,并且随着水运方式的飞速发展,港口的效益也得到了提高。航空运输在这一时期初步兴起,只不过规模较小,还未带来较为明显的物流效益。本文另一个重要成果是探讨了中国近代物流方式的变革对经济现代化的影响。之一是,新式物流方式对于农产品的商品化以及中国由传统自给自足型农业向商业化农业的转化带来刺激和推动。之二是,铁路的出现和大规模的兴建、成网,对新式工矿业尤其是煤矿业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工矿业的分布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与铁路的发展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