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冻茶微生物菌相分析及超高压技术影响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hi0206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夷冻茶具有特有的岩茶风味与品质,较传统制作的茶叶水分含量高,因此容易污染微生物,制作后以冻藏方式储存。本论文为了达到降低冻茶中的微生物并使其能在冷藏条件下储藏的目的,采用光学显微镜结合PCR技术确定冻茶中优势菌,并就确定的优势菌进行超高压处理,选择冻茶最优的杀菌参数,进而初步探讨超高压的杀菌机理以及超高压对冻茶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微生物菌相分析:以武夷山茶厂生产的四个季度的冻茶为原料,将其放置在0~4℃的环境下贮藏,15d后对其中的微生物菌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冻茶中细菌数量比较低,而霉菌和酵母菌大量繁殖。微生物形态学分析认为冻茶在低温冷藏期间出现的霉菌主要有青霉、曲霉、根霉、毛霉以及少数未鉴定的杂菌。另外酵母菌从颜色上辨认,主要有白色的酵母和红色的酵母。微生物菌相计数结果显示,青霉和白色的酵母是冻茶在冷藏期间的优势菌。2.菌种鉴定:提取霉菌和酵母优势菌中的DNA,对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结果表明:冻茶污染菌的优势菌种为壳青霉(Penicillium·crustosumThom)和汉逊氏德巴利酵母菌(Debaryomyces hansenii)。3.影响因子分析:超高压处理压力和处理时间对纯菌液和冻茶制品中壳青霉和汉逊氏德巴利酵母菌菌落总数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p<0.01),是重要的栅栏因子。壳青霉和汉逊氏德巴利酵母菌的存活量与处理压力和处理时间均呈反比关系。以处理压力和处理时间为变量因子,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案,在最大范围内回归超高压处理冻茶的工艺模型,回归模型为Y=1.365-1.062X1-0.862X2+0.355X12+0.385X22。同时对该模型进行可行性验证,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冻茶真菌的菌落总数控制方面。4.超高压致死机理初探:采用扫描电镜对超高压处理后的优势菌进行表面细胞结构的观察,同时采用紫外吸收法对蛋白质和核酸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说明超高压对优势菌的致死效应使细胞膜皱缩,出现缺口,胞浆泄漏,甚至内溶物全部溢出,最终导致菌体休克死亡。5.超高压处理冻茶品质影响研究:通过微生物指标、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对超高压处理冻茶的工艺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处理温度为20℃,处理时间为15min条件下,经500MPa超高压处理的冻茶,在0~4℃的条件下贮藏三个月以上,仍然能够达到食品卫生标准,而且对其理化成分和感官指标影响不大,适当的超高压处理还能增加酚类物质等重要品质成分的溶出。
其他文献
针对多目标跟踪中未知的目标出生强度,提出了基于Dirichlet分布的目标出生强度在线估计算法,来改进概率假设密度滤波器在多目标跟踪中的性能.算法采用有限混合模型来描述未知
随着能源危机和水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如何低能耗地对各种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是环境治理的关键。近年来,以半导体材料作为光催化剂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降解水体中有机污染
近年来,随着服装加工业的发展,对缝纫机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由离合器电动机驱动的缝纫机的缺点日益明显。与此同时,具有控制精度高、能耗低和维护方便等优点的缝纫机无
贵金属(Au,Ag,Pt,Pd等)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生物相容性以及电催化活性等,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化学生物传感、光学标记成像、电化学催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
报告5例经CT和/或病理证实的大脑半球肿瘤合并脑梗塞,均为年龄较大的成人,有高血压史;肿瘤较良性,且同梗塞灶缺少联系;有双侧病理征,在积极的抗中风治疗后,局灶体征改善,而全
防灾减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能够集中体现综合国力和更加长远的国家软实力,能够广泛带动高技术领域融合发展和对事业、产业的服务辐射能力,能够更加深入地共享、
近年来,多孔材料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制备高效催化剂。因此,开发先进的多孔材料对催化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与传统无机多孔材料相比,聚合物多孔材料除了具有比表面积高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策略,包括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打破时空的地域限制,建立同步
铋基光催化剂作为一种重要的可见光响应光催化剂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部分的含Bi3+化合物性质稳定,是一种具有Aurivillius型的[Bi2O2]2+特殊层状结构。然而单一的铋系材料存在对可见光利用率低,光生电子-空穴迁移速率慢、复合效率高等缺点而限制其光催化活性,研究者们通过诸如构建复合催化剂、金属沉积、非金属掺杂等方法解决这些难题。本文分别设计了构造ZnO/Bi4V2O11二元复合氧化物、缺
近年来出现的众多食品安全问题,使食品保鲜剂受到消费者广泛关注,并对天然保鲜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实验希望寻找一种天然、安全的食品保鲜剂,并使其能够在冷却猪肉的保鲜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