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源副溶血弧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机制初步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200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普遍分布于水体、水生动物体内或水底沉积物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嗜盐菌,是主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之一,由它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逐年上升。近年来,由于临床治疗和渔业养殖中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副溶血弧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水产养殖过程中,在弧菌病的治疗与预防中通常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因此副溶血弧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也日益凸显。目前,国内外尚对副溶血弧菌耐药性流行病学的研究尚缺乏连续性的监测数据,且鲜见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体外连续诱导过程中耐药基因表达量变化来研究副溶血弧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本研究对30株虾源副溶血弧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利用普通PCR的方法检测试验菌株的5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包括gyr A,par C,gyr B,par E和nor M)携带情况,并对试验菌株进行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耐药获得速率和消失速率的研究,比较耐药诱导前后菌株的MIC值。选取rec A基因作为内参基因,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耐药诱导过程中gyr A、par C耐药基因m RNA表达量的变化,初步研究副溶血弧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的分子机制。本试验的主要结果为:1、对30株副溶血弧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30株副溶血弧菌对磺胺类5种药物复方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很强,耐药率最高可达100%,对氟苯尼考的敏感率最高,达83.33%,其次为氧氟沙星,敏感率达80%,对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盐酸沙拉沙星,多西环素和新霉素的敏感率为40%~70%。出现多株多重耐药菌株,RAD/SD/SM2/SMM/SMD/SMZ为优势耐药谱,所含菌株占被检菌株总数的23.33%。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除菌株2017135未检出nor M耐药基因以外,其余29株细菌均检出5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检出的gyr A基因均未发生突变,其他耐药基因存在1~3个位点的突变,par E基因75位的突变可能与低水平耐药有关,多药外排泵基因nor M的99位可能是与环丙沙星耐药机制相关的突变点。2、根据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测定结果,随机挑选出对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耐药的3株菌株(2014018,2015056,2017130),中介的3株菌株(2014135,2017129,2017137)和敏感的3株菌株(2013023,2013062,2017143),对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耐药获得速率试验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经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两种喹诺酮类抗生素诱导后,获得了很高的耐药性,其中菌株2013062对环丙沙星耐药获得速率最高,为256倍;菌株2014135、2017129,2017137对恩诺沙星耐药获得倍率也为256倍。在对两种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消失速率研究中发现,菌株2017143对环丙沙星耐药消失倍率为4倍,2014018、2015056、2017130对环丙沙星耐药消失倍率为2倍,其余5株细菌对环丙沙星耐药性均未发生变化;菌株2014135、2015056、2017129及2017143对恩诺沙星的耐药性消失倍率均为2倍,其余菌株对恩诺沙星的耐药性未发生改变,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在低浓度喹诺酮类药物中容易诱导出高耐药突变株,且耐药性在一定时间内不易消失。3、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试验菌株(包括2013023,2013062,2017143,2014135,2017129,2917137,2014018,2015056,2017130)对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耐药获得诱导过程中每一代菌株及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耐药消失速率诱导的最后一代菌株的par C耐药基因和gyr A耐药基因m RNA表达量的变化。本试验选择的内参基因为rec A基因,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Graphpad Prism 5.0软件作图,试验数据显示副溶血弧菌par C,gyr A基因的m RNA的表达量与耐药性成正比。对耐药获得速率中获得的每一代菌株及耐药消失速率的最后一代菌株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gyr A基因和par C基因m RNA表达量,发现副溶血弧菌在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体外连续诱导过程中,gyr A基因和par C基因表达量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在对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耐药消失速率诱导过程中发现,耐药组和中介组菌gyr A基因和par C基因的表达量在最后一代与原代相比均下调,有显著差异(P<0.05),敏感组菌株最后一代的表达量与原代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副溶血弧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性的增加与gyr A基因与par C基因表达量有关,但在诱导过程中表达量的变化并不是持续性的升高,可能是多种耐药机制共同作用或存在其他调节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可回收锚索的研究较多,但绝大多数可回收锚索都应用于软土地区的建筑基坑,很少用于西北黄土地区,因此在西北黄土地区进行可回收锚索工程应用试验具有重要意义。以兰州市某一黄土基坑为依托进行挤压锚式可回收预应力锚索试验,本次现场试验一共设置6组锚索,其中2组为普通预应力锚索,4组为挤压锚式可回收预应力锚索。先采用PLAXIS 3D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基坑开挖和锚索回收对基坑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期刊
目的: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是西番莲科西番莲属的一种草质藤本植物,有研究表明西番莲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本研究旨在提取西番莲中的总黄酮,并制订西番莲提取物的初步质量标准,以及考察提取物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为西番莲提取物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1)经原料部位筛选、提取溶剂筛选和单因素试验,以乙醇浓度、水浴温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
学位
为探究生物原位处理对罗非鱼池塘浮游生物结构的影响,2018年4月至10月在广西大学校内基地池塘开展主养罗非鱼、混养鲢鳙和配置狐尾藻浮床的生态养殖试验。实验池塘共8口分为四组,罗非鱼放养密度为1500尾/667m~2,其中A、B、C三组为处理组,对应鲢鳙鱼混养比例分别为9:1、1:9、1:1,同时放置10%池塘面积的狐尾藻浮床;D组为对照组,单养罗非鱼无混养和浮床配置。试验期间每月采样一次,对监测池
学位
苯并芘(BaP)是广泛存在的主要有害物质,能从多层面影响哺乳动物雌性繁殖性能。但BaP是否影响家畜卵母细胞成熟及后续发育潜能仍不够清楚。本研究拟以小鼠为模型,探讨BaP对卵母细胞成熟及发育潜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罗汉果甜苷V(MV)对BaP引起卵母细胞潜在损伤的恢复。结果如下:采用灌服使雌鼠暴露于BaP,结果显示BaP导致亲代卵母细胞和合子异常率升高,二细胞和囊胚发育率降低,产仔数减少。
学位
鸭甲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是养鸭业主要病原之一,该病原能引起雏鸭发生高度致死、传播迅速的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该病毒的流行严重危害我国养鸭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主要流行1型鸭甲型肝炎病毒(DHAV-1)和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DHAV-3)。因此,本研究对广西DHAV流行毒株进行分离鉴定,并针对DHAV流行情况研
学位
目的:探究维生素D与屈螺酮炔雌醇片(优思明)联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PCOS患者中随机选取98例进行本次研究,将其随机分为优思明治疗的对照组和维生素D与优思明联合治疗的观察组,各49例,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性激素水平及脂代谢指标,统计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性激素水平降低,(P<0.05);观察组总胆固醇
期刊
巴马拟缨鱼(Pseudocrossocheilus bamaensi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formes)鲤科(Cyprinidae)野鲮亚科(Labeoninae)拟缨鱼属(Pseudocrossocheilus),主要分布在我国珠江水系红水河,常见于广西区内的天峨、巴马、大化和都安等地,在贵州的平塘和罗甸也偶有分布,是一种小型土著名优经济鱼类。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巴马拟缨鱼市场需求量
学位
水牛,根据外貌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河流型水牛和沼泽型水牛,前者主要分布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后者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对于两种水牛驯养起源的学说一直存在争论。线粒体基因组由于进化速率快、基因组成稳定等特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对物种母系遗传起源的研究。中国有着丰富的水牛遗传资源和悠久的驯养历史,但对于我国本土沼泽型水牛的驯化起源也存在争议。本试验通过对来自14个国家,28个采样点的237头水牛线粒体基因组
学位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LNG-IUS)联合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对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金溪县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是本次研究的病患来源,共计纳入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患者80例,所选患者的治疗时段是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LNG-IUS治疗,均持续治疗3个月。评
期刊
肠道微生物对维持宿主健康和提升动物生产性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会影响动物的免疫、健康、饲料消化和生产性状,杨宁教授等在鸡上率先引入“肠菌力”这一类似于宿主遗传力的概念,综合考量了肠道微生物对宿主遗传的贡献,但目前国内外有关水牛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研究的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应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不同品种和性别的水牛肠道微生物进行了比较研究,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不同品种成年母水牛肠道菌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