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克中相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境况探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e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新文学与通俗文学共同存在,相互争斗,也相互影响,构成了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生态。本文在阅读作品和对资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通俗小说与新文学相生相克、纠缠互动的对照,来研究从1921年到1936年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   新文学为强势占据文学主流地位,对通俗文学开展了一系列猛烈进攻,从刊物争夺到绵延不绝的口诛笔伐,这些带有战略目标的进攻对于新文学扩大影响与迅速发展有着巨大的帮助。本文第一章即梳理二十年代初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争战。新文学对通俗文学发起的严厉挑战,对通俗文学自身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更科学的要求,从客观上促进了通俗文学的蜕变与成熟。在这一时期,通俗小说佳作频出,在新文学力有未逮的领域取得了实在的成果,用作品说话,即是通俗文学对新文学挑战的回应。   本文第二章主要从爱情与社会这两个维度来探究通俗小说此阶段的成就,并通过与新文学的对照来探讨通俗小说的价值。通俗小说长于爱情描写,这一时期的爱情书写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现代蕴涵,细腻、深刻、真实,对当时社会全景穷形尽相的全面展示,是此时通俗小说的显著特点,武侠小说与侦探小说更是成为通俗小说的专属地盘,轰动畅销之作此起彼伏。此阶段是通俗小说的勃兴繁盛期,从创作的数量质量与作品的销量上都有强于新文学之处。   新文学以启蒙为己任,通俗小说游戏的、消遣的创作态度是最为新文学家诟病的,但新文学忽视了通俗文学在中国现代化转型中所起的作用,这些贡献是无意的,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的,却又是卓有成效的。本文的第三章主要从推广白话、开拓视野、宣扬爱国情怀三个方面来考察通俗小说对中国普通民众的启蒙所作出的贡献。这些贡献表明了用某种单一的文学来为全民全社会服务是不可能的,多元共存才能满足不同需求。  
其他文献
阐述了引线框架材料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发展现状,着重分析了铜合金材料的弯曲回弹量。利用三维软件建立弯曲模型,然后在模拟软件中进行模拟,进行计算和必要的后处理后,最后根据
期刊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实现课堂多元精彩,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精彩。同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需要认识到学生的潜能,不断探索有效策略,激
《中国一九五七》是山东作家尤凤伟呕心沥血、历时三年完成的心血之作。小说自面世以来就有众多文学评论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评论。作为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场政治运动的文学
期刊
对用户而言,大多数的计算机数字控制系统(CNC)是封闭式的.工程师通常只能对机器进行编程控制,且仅此而已.即使数控系统拥有所谓编程接口(包括3D可视化,进程模拟,预定义铣削/
期刊
趋向动词作为动词的一个小类,在整个汉语系统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趋向补语在各类补语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特色性。对于“V起来”的用法,也就是“起来”做动词补语的用法,
在首都北京天安门中轴线附近,人民大会堂同一轴线西侧,党中央办公地中南海南侧,由22块景观水池底板组成的3.55万平方米、蓄水量14000立方米的人工湖畔,国家大剧院这颗璀灿的
本文主要从文学视角分析刘劭的《人物志》,探究《人物志》的文学意义及价值。   文章第一部分首先分析刘劭自身经历和性格特征对《人物志》的产生及该书文学特征的影响;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