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及生物炭还田土壤中多环芳烃和持久性自由基污染特征及风险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lord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和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ly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EPFRs)多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其污染问题很关注。近些年来,由于生物炭在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地力、增加作物产量等方面具有诸多优点,生物炭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引起各界重视。然而在制备过程中,生物质热解会产生PAHs、并残存于生物炭中;富含PAHs的生物炭农用是否会导致作物PAHs污染风险?国内外对此尚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已有初步研究表明,生物炭中还存在EPFRs,这些EPFRs可诱导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然而有关生物炭中EPFRs形成机制及环境风险仍不明确。因此,亟需阐明生物炭中PAHs和EPFRs污染特征、以及生物炭还田后土壤和作物污染风险。本论文分析了生物炭中EPFRs的形成、归趋及环境风险,基于文献数据剖析了还田后生物炭中PAHs的作物污染风险;通过温室盆栽实验,比较了秸秆生物炭与秸秆、秸秆基堆肥还田对土壤和作物PAHs污染的影响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阐明了生物炭中EPFRs的形成、归趋及环境风险。EPFRs是在生物质炭化过程中由α-和β-烷基芳基醚中C-C和C-O键的均相裂解而产生的。热解温度和原料特性是生物炭中EPFRs形成的关键因素。富含木质素纤维的原料在低温热解过程中形成较多EPFRs。生物炭及生物炭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中也含有一定量的EPFRs,对外界环境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物炭质量,国际生物炭协会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以降低生物炭中EPFRs的含量。此外,在生物炭制备过程中,发展先进制备技术以控制EPFRs的产生,有望提高生物炭的质量,降低生物炭中EPFR的产生及其环境风险。(2)基于文献数据,揭示了还田后生物炭中PAHs的作物污染风险。基于以往发表的有关生物炭PAHs污染的文献(26篇),经数据采集和分析,发现所收集的生物炭中PAHs含量范围为12-355295 μg/kg,主要以2-3环PAHs为主(占40%-71%)。进一步研究了富含PAHs的生物炭还田后,生物炭中PAHs向土壤的迁移系数及作物对PAHs的富集系数。发现还田后生物炭中的PAHs可导致土壤和作物中PAHs含量增加;施用生物炭所导致的土壤和作物PAHs污染对成年男性的平均终身致癌风险指数(Incremental life cancer risk,ILCR)为 2.0 × 10-6-1.85 × 10.5。(3)比较了秸秆生物炭与秸秆、秸秆基堆肥还田对土壤和作物PAHs污染的影响差异。发现生长在施加秸秆、秸秆基堆土壤中的上海青(Brassica chinensis L.)、小白菜(Brassica rapaL.)和菠菜(SpinaciaoleraceaL.)体内 PAHs含量很低(1071-6316 μg/kg),可能主要来源于土壤本底。然而,生长于施加秸秆生物炭土壤中的蔬菜体内PAHs含量较高(1315-6581 μg/kg),且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土壤中PAHs积累量增加,蔬菜PAHs含量增大。秸秆生物炭、秸秆、秸秆基堆肥均可提高蔬菜生物量,但不同施加量(2%、5%、10%)对蔬菜产量的影响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与秸秆或秸秆堆肥相似,秸秆生物炭也可以提高蔬菜产量,但生物炭中PAHs对土壤及作物具有潜在污染风险。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金属冶炼、农药使用及工业制造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多,导致大量重金属排放到土壤中,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安全和人类健康。而不当的处理方法进一步加重了污染,所以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经济、有效且环保的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但常常受到植物生物量及重金属积累能力的限制,导致修复效率较低。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方式近年来备受关注。
学位
多环芳烃(PAHs)由两个及两个以上苯环排列成线状或簇状而组成的有机化合物,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可通过食物链、皮肤接触、呼吸作用等途径进入人体,引发“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当前我国土壤PAHs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危害着人群健康和生态安全。开展PAHs污染土壤修复研究,对于污染土壤的资源化开发利用意义重大。因修复效率高、适用性广、操作简单等特点,化学氧化修复被广泛应用于有机污染场地土壤的修复。
学位
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是菊科黄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南美,现已成为我国危害严重的入侵植物之一。本文以33个地区采集的黄顶菊居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同质园实验和自然竞争实验,研究不同地理来源的黄顶菊的表型变异,探讨黄顶菊在异质生境中的适应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野外33个居群黄顶菊的株高、小花数、种子总重、千粒重、结实量、萌发势及萌发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居群间的表型变异是
学位
麝香霉菌(Muscodor)是一类通过产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抑制部分细菌、真菌及昆虫的生长甚至将其杀死的炭角菌科真菌。此类真菌通过产生VOCs达到抑菌效果且不与作用物体直接接触,因此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尤其在生物熏蒸剂等方面的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13株麝香霉菌与病原指示菌的对峙试验、麝香霉菌与拟南芥的共培养试验、VOCs活性
学位
茶树(Camelliasinensis(L.)O.Ktze)是一种具有多种利用价值的经济作物,中国拥有丰富的茶树资源和大面积的茶叶产区。茶园草害是导致茶叶产量与品质的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茶园除草的方式主要包括人工除草、化学除草、物理性除草以及生态控草等。由于欧盟组织提高了茶叶的农残标准,化学除草剂在茶园的使用受到限制。所以,研发新的安全、环保、高效的生物除草剂用于茶园除草势在必行。本研究致力于
学位
植物修复是一种受到普遍关注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了解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特性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提高植物修复效率。目前关于龙葵Cd吸收机制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黑果龙葵(Solanum L.)和少花龙葵(Solanum photeinocarpum)为研究材料,探究龙葵对Cd的吸收分布特性和吸收方式,并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探究龙葵Cd吸收分布机制,以期为提高龙葵应用于Cd污染场地的修复效率提供理论
学位
植物修复是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方式中的重要技术之一。不同种植季节与物种的选择会影响污染土壤修复效率和理化性质的变化。本研究以铜排斥型经济植物黄花月见草(Oenotheraglazioviana)和铜富集型植物海州香薷(Elsholtzia haichowensi)为修复植物,比较了连作、间作、轮作等不同种植模式在连续种植6年后,对铜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对土壤修复效率、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研
学位
木聚糖作为自然界中丰富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利用生物酶提高对木聚糖的有效利用,不仅能够避免化学试剂处理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且还能够具有生产经济价值的产品。β-1,4-内切木聚糖酶是一类作用于木聚糖主链β-1,4-糖苷键的酶,由于其对木聚糖的高效催化因而被高度关注。木聚糖酶可以区分为多个家族,其中GH 11家族木聚糖酶分子量小、底物结合的特异性强等优点,在实际生产应用中被广泛使用。本研究使用的表达质粒载
学位
目前宽带接入业务是中国电信的核心业务,市场的饱和使得宽带业务发展速度减慢,激烈的竞争使得宽带用户流失严重,宽带运营商竞争的战场从市场份额的争夺延伸到服务质量的比拼,从昆明电信的日常运营可得知,装维投诉的宽带量占总宽带装维的4.1%,宽带净增为负,这就反映出严峻的服务问题,提升昆明电信宽带装维服务质量成为当下市场运营的燃眉之急。本文以昆明电信为研究对象,旨在为昆明电信的宽带安装和维护(以下简称“装维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响下,同业业务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之一。同业业务属于轻资本业务,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同业业务有效地管理风险、减少资本消耗、提升利润率,改善其资产流转水平,平衡客户资金需求与严格的资本约束矛盾,由于同业业务存在创新优势大、利润空间广、交易频次高等特征,已成为各大银行的重点关注业务。但在同业业务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商业银行在业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