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证明,自尊能够作为一种缓冲焦虑的机制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到保护作用。但国内有关师范院校大学生自尊现状分析及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已有研究大多采用国外量表,难以克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另外,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导致更高的自尊,而自尊导致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但自尊、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因此,本研究探讨了师范院校大学生自尊发展趋势和特点,考察了其自尊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这一系列围绕着师范院校大学生自尊发展的问题将为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教育,对提高其自尊水平、减少日益增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研究对自编的师范院校大学生自尊评定问卷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讨了师范院校大学生自尊的结构。其次,运用问卷法,对484名师范院校大学生自尊发展特点进行定量研究,以探讨其年龄、性别发展特点。最后,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自尊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自编《师范院校大学生自尊评定问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能够作为师范院校大学生自尊的测评工具。2.师范院校大学生自尊结构包括三个因素:胜任感、归属感与外表感;三因素相关模型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3.总体来说,师范院校大学生的自尊发展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大一、大三年级的学生自尊发展较好,大四学生的自尊得分最高;大二学生的自尊水平发生了显著下降。可见,大二是师范院校大学生自尊发展的关键时期。师范院校大学生自尊发展不受性别影响。4.自尊、社会支持和整体生活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自尊、社会支持和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5.社会支持对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回归效应显著;自尊在社会支持基础上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回归效应显著,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即良好的社会支持导致更高的自尊,而自尊导致更高的主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