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互联网+贫困村”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龙山县比耳村为例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t_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集中了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由于地理、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也成为扶贫攻坚中的重点任务,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因此要实现我国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要实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多年以来,我国一直比较重视民族地区的脱贫工作,在扶贫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并且使大量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富裕,但是在民族地区还存在着贫困问题,扶贫工作依然严峻。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以来,精准扶贫成为我国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龙山县比耳村是湘西州的贫困村,是湘西州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区域。随着国家“互联网+农业”战略规划的提出,互联网信息技术将深度融合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互联网+贫困村”系通过对贫困地区农业资源的重新整合和优化,实现农业产品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转变,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选择。而比耳村成为湘西州推行“互联网+贫困村”的试点。本文以比耳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信息收集,对于“互联网+贫困村”精准扶贫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精准扶贫工作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历程中重要的任务。在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精准扶贫政策的基础上,国家支持鼓励“互联网+”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方式。湘西的贫困村比耳村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了当今“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了“互联网+贫困村”战略规划,即互联网信息技术将深度融合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通过对贫困地区农业资源的重新整合和优化,实现农业产品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转变,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选择。比耳村是湘西土家族原生态文化聚集村,境内的自然环境优美、区域位置较好、农产品丰富,特别是比耳脐橙已经成为当地农产品的招牌,因此,“互联网+贫困村”的发展思路适合于比耳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比耳村系湘西州龙山县的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村之一。这里贫困人口多、经济收入低、交通不方便、住房条件差等贫困现实。在政府高度重视之下,精准扶贫政策在此有序推进。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精准识别的农户参与度不足、精准帮扶差异性不明显等问题。政府在比耳村推行精准扶贫之所以出现困难有农户信息封闭、无法全面领会精准扶贫政策内涵等原因。正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比耳村的原有贫困状况及脐橙产业不畅销等背景下,湘西州选择比耳村作为“互联网+贫困村”试点。经过“互联网+贫困村”精准扶贫方式的推行,取得了助推柑桔(脐橙)业的发展,改善文化环境,提高扶贫力度等成效。不过比耳村在推行“互联网+贫困村”方式时,仍然存在支撑服务体系不完善、可借鉴的等问题。为推动“互联网+贫困村”发展,笔者认为狠抓农副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改变村民的传统销售观;完善“互联网+贫困村”的模式运行标准体系;完善“互联网+贫困村”精准扶贫模式服务体系;加强示范引导、推动“互联网+贫困村”创新应用等措施。
其他文献
该文着重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文章对上海周边地区的"四小龙"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发展本地经济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他们在利用外商直接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各自特点,为上海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很有益的借鉴.然后该文着重从整体贡献、产业的技术带动、对上海工业、财政收入及就业等方面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做具体分析,同时也指出上海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根据所获数据
该文目的在于分析在中国推行资产证券化所面临的若干法律问题,进而得出一个结论,即由于目前中国在法律方面缺乏专门针对资产证券化的具体规定,有些现行法律甚至直接阻碍着证券化业务的开展,因此,单纯地希望近期在国内直接开展证券化业务是不现实的,而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引入国际合作,以绕开国内开展证券化业务的重要阻碍.该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论述了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特点、起源、发展以及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
优先权是指特种债权人依照法律的直接规定,就债务人的总财产或特定财产优先受偿的担保物权。优先权制度自在罗马发源以来,世界各国民法对其继受程度各不相同。优先权在国外的立法体例以法国和日本为代表。我国内地民事普通法中并未确立统一的优先权制度,仅在两部特别法中有零星的规定,不利于对我国特种债权的保护。  优先权制度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优先权的种类、优先权的顺位、优先权的效力限制、优先权与其他担保物权的竞合
学位
在中华文明历史血脉之传承中,各民族在多元共生的文化土壤环境及社会变迁中孕育了众多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老龄应对实践,为我国老龄社会研究乃至为人口老龄化的世界性问题解决提供了路径思考。在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赛尔龙乡的田野调查中作者发现,在牧区普遍存在如此的文化现象:牧区老人从牧业村落流动到小城镇聚居。基于这样的田野发现,本文核心问题是探讨老人流动行动背后的动因、社会文化框架以及老人在小城镇聚居情境中的
学位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藏传佛教在欧洲的传播呈现出繁荣态势,寺院及信众数量大幅增加,而噶玛噶举派是藏传佛教在欧洲传播中比较突出的一支。西方喇嘛奥莱创办的“金刚之道”(金刚乘学派),其修行中的身体技法与禅修法相关联,比较容易被传播地信众接受而广泛流传。噶玛噶举派在欧洲传播的经验告诉我们,藏传佛教乃至中国民众信仰的其他宗教不仅是我们自己的宗教,它们也可以在海外传播,发挥文化桥梁作用。我们需要搞清西方人信仰中
学位
在我国,财政贴息政策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运用信贷资金价格补贴的形式,针对某一特定区域或特定对象常用的一种财政补贴政策。在实践中财政贴息政策的有效性并非一成不变,表现出很多弊端,如套利寻租、道德风险、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逆向选择、“投资依赖”、“金融财政化”等问题。财政贴息政策有效性不足不仅影响到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发展问题。国内外现有研究对财政贴息政策关注较少,虽然在分析财政
学位
几十年来,中国扶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2011年国务院公布中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说明现阶段中国仍然存在较大面积、“久扶难脱贫”的经济洼地。值得强调的是,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竟有10个为少数民族地区,这就意味着当前中国的贫困问题中,少数民族的贫困现象在贫困范围、贫困规模、贫困程度、脱贫难度等多方面可能存在相对更为艰巨的困难和强大的阻力,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与此同时,中
随着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凸显,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中国,近年来提出“生态扶贫”的扶贫方针与政策,受到世人的关注。“生态扶贫”概念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若要正确理解“生态扶贫”的内涵,找到合适的“生态扶贫”路径,首先应该对此前的扶贫理论、指导思想、扶贫手段等进行全方位的梳理。此前中国的相关决策者、执行者和专家学者从扶贫理论的建构到扶贫路径、手段的选择与实施,都
社会“失序”与经济贫困关系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是社会秩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映射与极端表现形式。本研究是基于人类学视角下的村寨“失序”与“富饶”的贫困研究。论文以文化持有者为陈述主体,在描述系列社区“失序”事件的基础上,揭示“失序”事件背后文化成因,呈现社区“失序”与“富饶”贫困的特殊历史形成过程,探究社区“失序”与“富饶”贫困内在关联机制。  本研究以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W村寨为田野点,以土家族为研究
学位
利用文化整合理论,借鉴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以及“链”概念的特点,提出生计链分析框架,并从农户生计链的视角探讨贫困的形成机理。同时,选择湖南省吉首市L村为个案,运用生计链分析框架解读和分析L村生计链贫困的精准扶贫化解路径,以期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扶贫成果的巩固以及全面小康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旨在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在对贫困认识以及贫困化解路径的既有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从当前精准扶贫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