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财政贴息政策研究——基于异质性DSGE分析框架》

来源 :西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_ji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财政贴息政策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运用信贷资金价格补贴的形式,针对某一特定区域或特定对象常用的一种财政补贴政策。在实践中财政贴息政策的有效性并非一成不变,表现出很多弊端,如套利寻租、道德风险、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逆向选择、“投资依赖”、“金融财政化”等问题。财政贴息政策有效性不足不仅影响到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发展问题。国内外现有研究对财政贴息政策关注较少,虽然在分析财政贴息政策实践和效应方面做出了一些很好尝试,但总体而言尚不够全面和深入,忽略了一些重要问题,如财政贴息政策的实质是什么?财政贴息政策对经济影响的作用机制是什么?财政贴息政策有效性不足有什么负面影响?如何定量测算财政贴息政策调整对经济的冲击?如何支撑政府部门改革财政贴息政策的决策?经济结构差异和变迁在财政贴息政策有效性演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如何更好地协调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使财政贴息更好发挥政策合力以加速资本生成,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动力?而这些关键问题的解答显然对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财政贴息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国际上较为先进和主流的宏观经济研究方法—异质性DSGE模型,从要素配置市场化及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角度,选择西藏作为典型样本代表,充分考虑西藏“三重二元化”经济结构特征,首次系统、全面、深入考察了财政贴息政策这一特定的经济现象,以期弥补学界关于财政贴息政策研究的基本理论空白,对西藏乃至全国财政贴息实践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
  本文共分为8章,遵循“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西藏财政贴息政策有效性演变及其机制原因展开研究。除第1章绪论以外,第2—4章是本文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建模前提。其中,第2章是有关财政贴息政策的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第3章是财政贴息政策的国际国内经验及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第4章是财政贴息政策考察典型样本代表——西藏财政贴息历史及经济发展实际。第5章到第7章是西藏财政贴息政策的实证分析。其中,第5章构建了西藏财政贴息政策的异质性DSGE模型,并进行政策冲击分析。第6章在第4章和第5章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城镇与农村”、“国有和民营”、“传统与现代”的结构性拓展及讨论。第7章基于第5章和第6章模型分析结论的基础,对“1996-2016”年的财政贴息政策实践情况和西藏实际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印证分析。第8章为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部分。各章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1章是绪论,本章主要就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主要概念界定、以及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可能的贡献和不足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第2章是文献综述,从财政贴息既包含财政政策也包含金融政策的“二义性”的角度出发,首先梳理了财政补贴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其次,对国内外涉藏经济学研究和其他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梳理。通过本章的文献的研究,为西藏财政贴息政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并进一步表明了本文所研究问题的创新性和价值所在。第3章的经验借鉴部分,首先通过对国内外以及西藏的财政贴息政策实践进行考察,总结出其一般规律及启示。其次,通过IS-LM和NKIS-NKPC框架静态分析了财政贴息政策变动在短期和长期时间范围内宏观经济各变量的冲击影响,从理论层面对一般意义上的财政贴息政策传导机理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总体传导路径、对生产的影响、对消费的影响三个方面。第4章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考查了西藏财政贴息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创新性地提出西藏城镇和农村;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和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非公经济;以涉农、低端服务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和以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化产业“三重二元化”经济结构的研究视角,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西藏“三重二元化”经济结构的具体内涵进行了阐释,较好的刻画了西藏经济现实及结构性特征。通过本章的分析为后面3章实证模型的构建和分析提供了符合西藏现实的重要前提条件。
  第5章在第3章关于财政贴息政策传导机理分析和第4章关于西藏“三重二元化”经济结构性特征的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划分劳动力流动差异的家庭、划分预算约束和预算软约束的厂商、获得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的银行以及政府四个部门的中等规模DSGE模型,并在静态条件下考察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冲击对总产出总消费等主要经济变量的影响。该模型基于Koivu(2009)的DSGE模型,以已有的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与资本收入份额等异质化市场成熟研究为基础,并结合了国内外DSGE相关已有研究,在包含“借—贷”关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础上扩展而成。本模型的微观作用机制是:农村家庭和城市家庭部门向预算软约束企业和预算约束企业提供劳动力;银行通过吸纳家庭部门和政府的储蓄,并将其以贷款等形式分配给预算软约束和预算约束企业部门使用,并同时获得政府的相应贴息资金;企业部门以自身的资本作为抵押物,获得银行的贷款,但由于国企和民企存在的外部融资升水不同,即存在差别的杠杆率或利率差;政府通过收税,发行地方债务以及中央政府转移支付获得收入,并用于投资性支出以及消费性支出;货币当局和财政当局通过一个简化的量价规则来调控经济,主要目标是促进增长,保持稳定。第6章在第5章DSGE模型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参数结构性拓展和福利分析,着重探讨了不同二元结构水平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冲击对总产出、总消费等主要经济变量的影响,动态考察了在“三重二元化”经济结构变迁过程中财政贴息政策有效性的变化。第7章运用1996年至2016年西藏宏观经济运行公开数据对第6章结构性拓展分析的结论进行实践印证分析。首先,在第4章关于西藏“三重二元化”经济结构的判断的基础上,通过SPSS软件因子分析方法定量测算和分析了1996年以来的西藏“三重二元化”经济结构变化趋势。其次,在此基础上结合近20多年西藏财政贴息政策变迁调整对财政贴息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印证分析,得出较好的实际拟合结果,有力支撑了实证分析结果。
  通过上述这些研究,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总体而言,财政贴息政策的实施对西藏经济发展的消费、产出、资本积累等方面都起到了正面的促进作用。但从财政贴息的对象来看,在对经济总产出和家庭消费的作用效力上,对家庭部门贴息要优于对厂商和银行的贴息;在厂商消费和资本积累上,对厂商贴息要绝对优于其他两类政策;对银行贴息的政策未能对经济各变量产生显著的影响,对银行部门施加贴息政策的效力最低。从利率调整冲击的对象来看,在对经济总产出和家庭消费的影响效力上,对家庭部门调整利率的冲击效力要强于对厂商的利率调整冲击;在厂商消费、厂商借贷和资本积累上,对厂商的利率调整冲击效力要绝对强于家庭部门;同时,在厂商消费与资本积累的变化中,国企中的对应变化比重要高于民营企业;在厂商借贷中,民营企业受利率调整冲击影响较大。
  2.贴息政策与利率政策同时实施的情形下,利率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多为短期现象,而财政支出的冲击较多地构成了中长期影响。短期看,利率放开对城镇家庭消费的影响占主导,而对农村家庭和厂商消费的影响与贴息政策较为接近,但略低于贴息政策。但长期看,贴息政策对三类消费的影响占主导。在劳动供给的变化中,城镇家庭的劳动供给在初期主要受利率放开的影响较为明显,而长期看,贴息政策的影响重回主导,家庭借款的变化情况也类似。宏观变量上,两类政策在初期对总产出与资本积累的影响接近,但长期看,贴息政策的影响是产出与资本积累的主要影响源头,说明结构性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长期拉动是优于利率传导的,另一方面也说明短期的利率冲击在长期上将被结构性财政政策所弥补。此外,两类政策对厂商信贷的影响在初期与末期变动不大,说明同时实行利率放开政策与贴息政策时,厂商信贷将不受影响。
  3.在不同经济体和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政策目标,最有效的财政贴息政策将有所差异,政策取向的“需求追随型”和“供给领先型”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要素投入比例与劳动供给分配比例的增加都将改善经济增长情况,使相同的财政贴息政策下的产出水平更高。但由于抵押杠杆比例的下降将使厂商整体融资能力缩水,抑制了其生产意愿与雇佣劳动力的积极性,从而导致财政贴息政策对总产出的促进作用下降。因此融资市场化开放的前提是一定的经济基础水平。此外,由于对产出造成的下降要小于要素投入比例与劳动供给分配比例上升对产出的促进,故总体而言结构性参数改善将提升财政贴息政策对总产出的促进作用。
  4.根据本文模型结论,在当前西藏经济结构“三重二元化”程度较高的背景下,财政贴息政策对经济总产出的影响效应已下降至不太显著的状态,并由于贴息政策的有效性下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实体经济生产效率下降以及“投资饥渴”现象,梗阻了政策传导机制。
  5.由于生产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转换可一定程度推高产出水平,让潜在产出效率得到进一步释放。同时,劳动供给分配比例上升,一方面意味着劳动要素流动更加自由,能使劳动力由非效率厂商流向效率厂商,优化了厂商群体的生产结构比例,增加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劳动要素的自由分配使劳动供给方可获得更为匹配的薪资水平,推升了其相对收入水平,进而使社会消费总量上升,故产出上升。因此,为了提升财政贴息政策的有效性,需要推动西藏城乡一体化和传统现代融合发展。在货币政策稳健或给定的情况之下,结构性的财政政策能够更有效的拉动经济增长。在“三重二元化”经济结构逐步改善的基础上,西藏经济能够承受财政贴息政策改革所带来的经济短期阵痛。并且,鉴于财政贴息政策改革带来债务违约风险的上升,对投资、消费、总产出造成长期负面影响,因此政策改革过程中要注意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6.另外本文也通过研究对财政贴息政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明确。财政贴息政策是指在某一确定的经济结构下,政府支付给企业和个人的,能够改变既有的信贷产品和资本要素相对价格的,影响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和效用,进而影响宏观经济产出的财政支出政策。广义上的财政贴息政策包括政府代所有金融产品消费者支付该产品的部分或者全部价格;狭义的财政贴息政策(亦西藏的财政贴息政策)即政府代承贷主体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包括财政贴息资金的“量”和贷款利率水平的“价”两层含义。财政贴息政策的实质是政府运用财政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渠道对信贷产品和资本要素进行价格补贴的一种特殊财政支出政策,是政府对信贷产品和资本要素的一种价格调控手段。财政贴息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对社会效益外溢的,客观条件导致竞争劣势的对象一种资本要素价格补偿,以达到保证微观主体在信贷产品、金融服务以及资本要素可获得性上的平等竞争地位,保障社会经济各区域、各行业、各主体生存和发展的起点公平,从而提高整体经济的效率。财政贴息政策的传导机理为通过改变某一特定对象(区域、行业或群体)的金融产品(具体的说是信贷产品、金融服务、资本要素)的价格,使得资金的相对价格结构发生变化,并通过相对价格的变化,一方面增加了享受贴息政策主体的福利收入,提高了该区域该对象的金融产品和资本要素的可获得性,提高了金融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另一方面由于贴息产品的产生替代效应,在可以替代的范围更多的购买该产品,并相对减少其它产品的购买,从而产生了对其他金融产品和要素市场的挤出效应。最终通过两方面的传导合力改变宏观经济的消费、产出以及资本形成水平。最后本文结合研究结论就下一步西藏财政贴息政策改革的路径、重点、风险防控等九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对象的创新。首先,本文以西藏为典型样本代表,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方法,首次系统、全面、详尽和深入地考察了财政贴息政策这一特殊的经济现象,并系统全面的分析财政贴息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通过聚焦西藏实践、抽象一般意义、以窥理论全貌,从而填补学术界关于财政贴息研究领域的空白;其次,在论文第4章对西藏财政贴息历史回顾中,首次对西藏古代借贷关系演变和古代金融史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二是研究理论的创新。为构建符合西藏经济发展实际的实证模型,本文创新性地提出西藏“三重二元化”经济结构理论,并就该理论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形成了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较好地解释了西藏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本文构建财政贴息DSGE模型乃至研究西藏宏观经济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三是研究方法的创新。财政和金融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很多研究,但是并没有定论,因为财政和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互为因果,有严重的内生性问题,是学术界很难突破的地方,本文运用国际上较为先进和流行的宏观经济研究方法——异质性DSGE模型,试图在西藏财政贴息政策这一典型样本框架下,通过结构化模型去探究这一问题。同时本文还将西藏独有的“三重二元化”经济结构通过科布道格拉斯型生产函数引入异质性DSGE分析框架,同时也对DSGE模型应用范畴有所拓展。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因素,人口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超过一个百分比的速度快速上升,但粗放型城镇化推进模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走到了瓶颈期,亟待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创新来规避传统模式的弊端并引领新一轮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在许多地区呈现出“高杠杆”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长迅速,实际杠杆率较高。这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
2000年以后,中国老龄化人口多、老龄化速度快、老龄化空间不均衡、老龄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等现状,使得愈发显著的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日渐成为影响社会、经济、人口等领域发展的突出问题。  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老龄化程度越深。显然,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农村,按照前述逻辑,其老年人口比重应该大于农村地区。可是,中国的老龄化城乡分布情形恰好相反,也即老龄化“城乡倒置”
如何处理好城乡关系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同样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长期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由此,也构成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探索和形成中研究的主要议题之一。按照经典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伴随着经济增长、城市化、工业化过程,城乡差距将会缩小。然而,中国的经验却表征着二者之间存在悖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关系的某些方面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城乡二元体制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差距
学位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人类从信息时代步入数据时代,从信息经济开始步入数字经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传统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是顺应经济转型大势的必然选择。2018年9月26日由发改委牵头,19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文件指明数字经济在未来中国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数字经济的本质是经济活动的
学位
全文共分四章,大体框架是:第一章评述了货币政策有效论和货币政策无效论,在评述的基础上,总结出研究货币政策效应的目标:判定货币能否影响产出.第二章,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中国货币政策有效;一方面驳斥了中国货币政策无效论,另一方面用实证检验的方法得出了中国货币与产出之间存在稳定联系.由此判断:中国货币政策有效.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了货币政策赖以产生效应的微观基础的状况(或行为)对货
该文着重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文章对上海周边地区的"四小龙"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发展本地经济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他们在利用外商直接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各自特点,为上海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很有益的借鉴.然后该文着重从整体贡献、产业的技术带动、对上海工业、财政收入及就业等方面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做具体分析,同时也指出上海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根据所获数据
该文目的在于分析在中国推行资产证券化所面临的若干法律问题,进而得出一个结论,即由于目前中国在法律方面缺乏专门针对资产证券化的具体规定,有些现行法律甚至直接阻碍着证券化业务的开展,因此,单纯地希望近期在国内直接开展证券化业务是不现实的,而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引入国际合作,以绕开国内开展证券化业务的重要阻碍.该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论述了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特点、起源、发展以及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
优先权是指特种债权人依照法律的直接规定,就债务人的总财产或特定财产优先受偿的担保物权。优先权制度自在罗马发源以来,世界各国民法对其继受程度各不相同。优先权在国外的立法体例以法国和日本为代表。我国内地民事普通法中并未确立统一的优先权制度,仅在两部特别法中有零星的规定,不利于对我国特种债权的保护。  优先权制度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优先权的种类、优先权的顺位、优先权的效力限制、优先权与其他担保物权的竞合
学位
在中华文明历史血脉之传承中,各民族在多元共生的文化土壤环境及社会变迁中孕育了众多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老龄应对实践,为我国老龄社会研究乃至为人口老龄化的世界性问题解决提供了路径思考。在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赛尔龙乡的田野调查中作者发现,在牧区普遍存在如此的文化现象:牧区老人从牧业村落流动到小城镇聚居。基于这样的田野发现,本文核心问题是探讨老人流动行动背后的动因、社会文化框架以及老人在小城镇聚居情境中的
学位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藏传佛教在欧洲的传播呈现出繁荣态势,寺院及信众数量大幅增加,而噶玛噶举派是藏传佛教在欧洲传播中比较突出的一支。西方喇嘛奥莱创办的“金刚之道”(金刚乘学派),其修行中的身体技法与禅修法相关联,比较容易被传播地信众接受而广泛流传。噶玛噶举派在欧洲传播的经验告诉我们,藏传佛教乃至中国民众信仰的其他宗教不仅是我们自己的宗教,它们也可以在海外传播,发挥文化桥梁作用。我们需要搞清西方人信仰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