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程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关于“国际意识教育”的实施,尚未得到系统的总结和深入的研究。基于此,本文首先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的角度,审视了我国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具体内涵;提出“国际意识”的内涵应包括一定的国际知识、一定的国际性交往心智技能和一种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指出国际意识教育强调对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拓宽和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围绕如何实现这一课程目标,结合历史课程改革,在实践的层面上,重点探讨了国际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和评价方式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是开展国际教育的主渠道。为提高教学效益,必须针对国际意识教育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将目标具体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训练,精选相关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课程理念和史学理论,有意识地打破中外历史分开教学的隔阂,充分发挥新课标新教材的优势,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多采取活动体验、合作讨论等形式增强教学的实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助于改善国际意识教育的实施过程。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可资参考和推广的具体途径方法:1、发挥主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建设; 2、春风化雨,营造国际意识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3、因地制宜,精心组织各类历史活动;4、正确引导,鼓励网络条件下的历史学习;5、学科协作,发挥外语、地理等课程综合教育作用。为了促进国际意识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还提出要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实行多元评价,主张对传统评价手段——考试及相关制度进行改良,提高命题质量,加大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力度;同时,提出用一种多元评价示意图来整合各种评价主体和方式所得的结果,更全面的更直观的反映国际意识教育的效果,为改进历史教学提供参照。最后,在展望历史课程改革美好前景的同时,本文通过对一系列网络调查、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指出国际意识教育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在新旧课程过渡阶段所面临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