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社会发生剧烈演变,中国从传统的农业大国逐渐向西方文明工业国家转型,社会道德矛盾日益凸显,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试图通过教育救国,他们呼吁官方尝试从教育入手来改变国民的奴性和劣根性,全社会对国民道德教育的关注度空前高涨。“修身科”便是在此时从无到有的,进而登上历史舞台。清末社会的转型中,道德的转型与政治、教育宗旨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学校德育内容的转变体现出学校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作为,这对指导学校在社会道德内容演变时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且对于研究清末民初的德育演变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论文以小学修身教科书为考察中心,通过文献法、文本分析等方法,从社会背景、德育演进、修身内容等方面对小学修身教科书进行研究,试图从中梳理出清末民初道德转型的方向。 全文包括以下几部分: 首先,从清末社会背景入手,介绍了清末道德转型之初的社会现状。清末,由于西学西力的冲击,内忧外患的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面对国破家亡的社会危机,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晚清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挽救衰败的统治。清政府最先试图通过变法来寻求强国之路,然而变法的失败进一步刺激了先进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反思,并引发先进士人提出“学战”的口号,即想要通过教育来救国,这一举措引起了清政府对教育变革的重视。晚清最后的十年时间里,清政府实行了新政,推动了“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行,修身科渐入教育轨道。 其次,文章以清末小学修身教科书为主体,以《蒙学读本全书》、《最新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蒙学修身教科书(初等小学堂)》、《修身教科书(上卷)》、《修身教科书(下卷)》等教材为具体研究对象,考察晚清道德教育中体现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等教育宗旨的德育内容,通过对修身教科书的私德中个体与人、个体与家庭及个体与社会的道德内容研究;对公德中个体对社会之德、爱国之德以及尚武之德态度的研究;对传承创新的德育内容的研究,如引进西学和重视女学、儒家经典传承中创新的内容;对女子德育与国家、个人关系的研究,全面阐释了清末小学德育内容的演变历程。 然后,论文从民初课程标准、出版机构的蓬勃发展以及袁世凯复辟等社会背景出发,梳理了不同政策下修身科的发展,通过对《民国老课本·修身卷》、《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新式修身教科书》、《女子修身教科书》、《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中华女子修身教科书》等修身科目的文本分析,介绍了修身教科书对原有道德的继承,以及民主、自由、自治等新道德的创新,梳理了民初修身教科书在培养国民的目标下,迅速有力的发展进程。 论文最后以传统道德规范的动摇、道德转型之国民性的觉醒、有条件的民主与科学三个维度入手,阐释了清末民初修身科内容改革过程中,国民道德规范体系所发生的变化,以期深入了解德育内容演变的轨迹,为社会转型中学校的德育建设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