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下京津冀地区“四水”转化模拟预测研究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so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津冀地区是一个水资源缺乏严重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3%,人口总数约为全国的8%,国民生产总值约有全国的8.5%,但水资源却仅有全国的0.7%左右,京津冀地区高速发展,水资源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作为一个变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气候变化是影响水资源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在统计1956~2019年京津冀地区65年降雨、气温、蒸发等数据的基础上,利用Mann-Kendall、小波分析等方法检验京津冀地区近65年气候变化规律的突变性以及周期性,结合京津冀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特点,通过参数识别与验证,构建了京津冀地区干旱-半干旱地理特征的地表-地下、山丘-平原耦合的物理分布式水文模型,确定2005~2019年为主要模拟期,结合研究区水循环中气象、边界、水库调蓄、人类活动等驱动因素,完成了大尺度下的京津冀地区地表-地下耦合水流数值模型构建的工作。依据“四水”转化解析成果,归因了影响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变化的重要因素,并利用全球气候系统模拟的气象数据,通过降尺度处理,提取了研究区未来气候变化格点数据,分析了区域2020~2050年气候变化趋势,确定了未来气候演变边界条件,实现了气候变化情景下京津冀地区山区-平原、地表-地下水未来30年的水资源量预测。得出的主要成果有:(1)识别了不同气候模式与京津冀历史气候变化趋势的匹配度,验证了降水和气温历史变化周期和未来变化周期的一致性。京津冀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加上所处温度带的大范围控制,区域气候变化明显。对比分析京津冀山区与平原区气候数据可发现,山区气温多年平均值较于平原区低5°C左右,而在降雨量上,2000年以前山区与平原存在较大差异,最大差值有100mm,2000年之后,差距不断减少,逐渐呈现同一纬度带降雨量相似趋势。这一现象也反应了京津冀近十多年来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平原区水资源维护、退耕还林等措施产生了良好效果。(2)分析了影响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的影响因素,对于入境水量,由于上游地区产水量的减少和取用水量的增加,导致京津冀平原区的上游来水量衰减;地下水长期持续过度开采,使京津冀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储量逐渐枯竭,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漏斗广布,超采区几乎分布于整个平原区。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耕地范围内高耗水农作物面积的增加直接影响地下水的开采量,间接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动态演变。(3)提出了MODCYCLE模型与全球气候模式数据自动衔接方法,拓展了MODCYCLE模型在未来情景预测应用中的适用性。通过分析研究区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发现,多种模式对未来气温的预测空间差异较小,在年平均上,RCP8.5情景的增幅要大于RCP4.5,说明辐射强迫对气温的影响较大,研究区气温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保持了较强的一致性。(4)定量研究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区域降水、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各系统之间循环转化的影响,预测了京津冀地区“四水”转化过程的变化趋势,评价了平原区未来地下水采补平衡状况和水位动态。通过对比浅层地下水可以发现,到2030年时,与1956-2019年区域多年平均降水533.1mm相比,多个模式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06%的基础上,山前平原区漏斗有明显改善,到2040年时,多个模式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2%的基础上,地下水漏斗进一步得到缓和,到2050年时,多个模式平均降水量将增加5.34%的基础上,京津冀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在部分地区出现降落漏斗,通过对比深层地下水可以发现,2030年时,深层地下水得到一定补给,但在天津入海口处仍出现降落漏斗,到2040年时,深层地下水得到进一步改善,这也说明了降水对区域深层地下水补给具有一定滞后性,到2050年时,深层地下水再次出现降落漏斗,分析原因为在2040-2050年之间降水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在高蒸发量与农业开采下,地下水补给量依旧不足。图 [141] 表[18] 参 [183]
其他文献
为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创建生态文明社会,套管式地埋管换热器作为一种高效的地热能利用装置,在我国得到了大力推广。近几年工程应用结果表明,部分地埋管群的总体换热效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无法长期满足空调系统的能源需求。建立准确的地埋管群长期换热模型并预测其传热特性及地层温度场演化规律,并将复杂的水文条件包含到预测模型中,是保证地埋管群长期换热效率的前提。为此,论文开展分层和渗流条件下套管式地
学位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煤炭主要生产环节均产生粉尘,大型机械化采煤工艺迅速发展导致绝对产尘量成倍增加,煤矿粉尘仍将长期危害安全生产和矿工健康。综采工作面是主要产尘源之一,机械作业产生的呼吸性粉尘对矿工健康危害极大,亟需开展煤矿综采工作面呼吸性粉尘降尘技术研究。本文针对综采工作面呼吸性粉尘防治问题,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等方法,开展了粉尘与气体耦合运动研究、微细水雾降尘机
学位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煤炭自燃现象比较严重。煤炭生产实践中发现,水浸风干煤自燃危险性增强,水浸煤自然发火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矿井水一般呈弱酸性或碱性,该条件下的水浸过程对煤活性官能团转化反应机理及其对煤自燃特性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对不同水浸条件作用后的水浸煤自燃特性与物理化学结构变化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应用量子化学理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水浸作用对煤活性基团氧化特性的影响,
学位
随着神东矿区开采范围不断扩大、开采深度逐步增加,出现了许多有别于浅部开采特点的现象和问题,使得矿压监测与管理、水害、瓦斯等面临新的挑战,给矿井灾害预测与防控提出了新的课题。针对我国西部矿区地质环境特点,在结合神东矿区煤层赋存条件、开采特征等基础上,加强矿区地应力特征及其对煤层底板采动破坏控制机理等相关研究,对我国西部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神东矿区保德煤矿为研究对象,应用构造地质
学位
人工地层冻结法作为一种富水软弱地层的特殊加固技术,已在我国地铁隧道建设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地铁隧道人工冻结法施工的解冻期,由于冻结壁的融化,地层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融沉现象,这必然会对工程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轻则延长施工工期,重则威胁周边构筑物安全。有鉴于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离心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地铁隧道水平冻结施工期地层三维融化温度场和融沉变形规律进行研究,其主要
学位
技术价值是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之一,需要通过一定的特征要素呈现出来,从而被识别和感知。矿业遗产是工业遗产中蕴含技术价值最为显著的一类,其特征要素也更为丰富和突出,可作为研究的突破口。矿业遗产技术价值应围绕矿业生产中的一系列技术展开,包括技术本身承载的或通过技术反映出来的价值。矿业遗产技术价值特征要素可被归纳为四个方面,包括物质要素、技术及工艺流程、生产人员和管理体系、生产活动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等。上述
期刊
针对我国煤矿安全开采中存在“采掘失衡”、“掘支失衡”的难题,提出了一种迈步式锚支护一体化装备;针对锚支护装备动力系统存在多变量耦合、多工况负载、多谐波脉动的运行特点,提出了基于流量负反馈的泵阀协同复合控制策略;搭建了迈步式锚支护一体化装备实验平台,并进行实验研究,得出装备在行走工况、支护工况、钻锚工况下的永磁同步电机(PMSM)转速、液压系统流量、压力等变化曲线及控制规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学位
人工冻结法以封水效果好和绿色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深厚表土层矿山井筒工程和城市地下工程中。冻结壁在其与构筑物之间相互作用力和地应力的复合作用下通常处于三向不等的复杂应力状态,深部井筒开挖过程引起冻结壁内部应力重分布,是典型的加卸载过程,常规三轴试验得到的冻土力学参数不能全面反映复杂应力状态和应力路径对深部冻土强度特性、变形破坏特征和能量耗散特性的影响。论文以矿山冻结工程人工冻结砂土为研究对象,利用
学位
镉(Cd)和砷(As)是国际公认的致癌潜在有毒元素,在土壤中迁移转化后易在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在土壤修复过程中,由于Cd和As存在相反的化学性质,这两种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往往无法同时降低,而且目前市场上的土壤稳定化材料价格昂贵。因此,研发经济高效的稳定化材料用于修复镉砷污染土壤,降低镉砷在作物中的积累迫在眉睫。煤矸石作为一种煤基固废,含有大量的硅酸盐、硅
学位
我国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煤炭生产大国,就我国煤矿目前情况而言,主要采取井下开采的方式。由于工业生产装备水平不高,工业技术相对落后,造成矿工职业病的防治变得极其困难,因此,对矿工的健康状况进行早期判断是职业病防治的重要前提。传统的应用场景中,矿工的职业健康主要依靠经验丰富的医生通过体检报告中的各项体征信息来分析与评估,但存在研究分析的医学数据复杂冗余信息较多,难以判断出数据属性之间潜在的联系等问题。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