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信仰是反映地方社会运行机制、社会结构、群体心态的历史文化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众的观念、行为,甚至地方社会的治理。通过考察地方社会民间信仰的建构过程,有助于解读不同群体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以及各社会群体间的关系。清代民间信仰体系不断调整,正祀体系受到官方重视,部分正祀神灵职能多元,受到普通民众广泛接受,表明国家层面的正祀体系在地方社会的渗透和演变,可见国家正统神灵在地方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并逐渐显现出地方性特点。显然,在民间信仰形成中“国家与社会”的二元互动是其主要特征。本文主要考察清代晋北民间信仰体系的类型、建构、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及其功能。首先,本文在概述晋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概况的基础之上,通过整理清代晋北各地方志,认为清代晋北地区民间信仰类型主要分为自然信仰、儒释道信仰、乡贤与名宦信仰、传说人物信仰、祖先与鬼信仰。其次,梳理清代晋北民间信仰正祀体系的建立,尤其是坛墠、文庙、城隍庙、关帝庙、龙神庙、北岳庙的存在形态、数量、分布状况,同时考察官民对淫祀的不同态度,进而分析地方官与民众在民间信仰形成中的互动,探析清代晋北民间信仰的建构过程。再次,探讨清代晋北民间信仰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解读普通民众在岁时节俗中的信仰活动,特别是阴阳信仰、月崇拜、龙神信仰、关帝信仰等对民众生活观念的影响。同时分析民间信仰与婚礼、丧礼的关系。最后,论述清代晋北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方面,其一,教化民众功能突出,地方官通过对正祀体系的维护,如忠孝祠、节孝祠的修建,宣扬忠、义、节、孝“正气”之风,有利于传达儒家伦理,规范民众行为。其二,调节民众心理功能显著,一方面通过旱灾祈雨,缓解民众焦虑心理。另一方面,祭祀神灵举行的“赛戏”活动为民众娱乐、放松提供契机,特别是为妇女群体外出祈福、游玩提供场所,对释放其压抑情绪十分重要。经济功能方面,民间信仰中定期组织的庙会成为商贩云集的集市,方便民众购买生活用品,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