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表面原子岛稳定性的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qian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体表面吸附原子岛扩散行为的研究是表面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薄膜岛状生长的基础,并对有效控制表面及表面重构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固体表面原子岛的扩散机制,分析了其稳定性问题。针对Ag、Cu体系,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双层原子岛在同质fcc(111)表面扩散的动力学演化行为,均发现当最上层原子岛的原子位于次层原子岛的中间时,几乎没有扩散现象发生,只有当上层原子岛运动到下层原子岛边缘处时,上层原子才快速向下层扩散,其扩散机制主要是双原子交换过程,约占90%,其次为跳跃机制过程,约占10%。本文在Ag、Cu体系中均发现了上层原子岛“drag”一个下层岛原子到上层岛的“dragging”现象,以及已经扩散到下层的上层岛原子被“drag”回上层岛的“reattachment”现象。统计比较两个体系发现在Ag体系中发生这两种现象的几率均大于Cu体系,并且使得Ag体系的上层原子易形成一个具有稳定结构的六边形原子岛,由于该原子岛一旦形成便不易解离,将引起Ag上层岛原子扩散速率的降低。为了理解上述现象,本文又计算了表面吸附原子发生双原子交换过程、跳跃机制以及dragging”现象所需克服的势垒。计算结果表明吸附原子的扩散势垒与其所在表面所属台阶类型有关;Ag原子在交换机制和跳跃机制下扩散需克服的势垒分别是0.64eV和0.93eV,相应的Cu原子在交换机制和跳跃机制下分别为0.86eV和0.87eV。比较发现在Cu、Ag体系中表面吸附原子通过交换机制扩散均比其通过跳跃机制克服的势垒要低,正是因此在本文的动力学模拟中双原子交换机制在上层原子岛扩散过程中占绝对优势。
其他文献
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的职业能力,实现课程和职业的接轨,就需要在教学中合理的应用项目教学法。目前,项目教学法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
本论文采用氮原子束辅助脉冲激光沉积的方法,在Co/Ni过渡层上制备了CNx纳米薄膜;在背景氧气中制备氧化锌薄膜,并采用退火扩散的方法降低本征氧化锌中大量的背景n型载流子。  
国工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机械加工行业的技术水平也有很大的进步。数控加工技术作为此技术学科的其中之一,其教学质量十分重要。为了培养此类专业的人才,促进机械加工行业的进
本文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用线性的muffin-tin轨道(LMTO)以及原子球近似(ASA)的方法,研究了Fe| GaAs| Fe隧道结电流垂直于界面(CPP)的构型下自旋相关的隧穿磁电阻(TMR)性质.首先
本论文研究在束流密度为20μA/cm2的离子束溅射下,Si(110)表面形貌随温度和离子能量的变化;研究离子束溅射下,Si(100)表面形貌随束流密度的变化;用ES扩散解释了在高温下,纳米点形
近年来,稀磁半导体由于它在自旋电子器件以及自旋半导体电子学、光电子学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引起了理论和实验界的广泛重视。基于(Ga,Mn)As材料的铁磁性的发现,Zener等人建立了模
在中职英语教育当中,培养并且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以及将其熟练运用于交际当中是教学的目标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局限和缺陷,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更好的掌
本文提出了一种实时的检测和控制聚合物极化的方法。实验框架由半导体激光器、空间滤波器、聚焦透镜、耦合棱镜、CCD摄像装置等组成。在耦合棱镜的底面制备两层薄膜,分别为金
光纤光栅及其在光纤传感器中的广泛而良好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由于它自身优良的滤波特性及信息对波长编码的特点,使其成为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光子器件。光纤光
团簇(cluster)是由几个乃至数千个原子、分子或离子通过物理和化学结合力所组成的相对稳定的聚集体。团簇的微观结构的特点和奇异的物理化学作质,为制造和发展特殊的新材料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