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B1通过调节DNA损伤反应和YAP1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调控人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抵抗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b88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肺癌是第二常见癌症,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2020年,全球肺癌死亡人数高达180万例,远高于其他癌症。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两大类,其中NSCLC占肺癌总发生率的80-85%。待临床确诊时有34%为Ⅰ和Ⅱ期,28%为Ⅲ期,38%为Ⅳ期,在各临床分期NSCLC患者治疗中,放射治疗为其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约(64.3±4.7)%患者在治疗的不同时期需要接受放射治疗。然而,NSCLC放射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局部区域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目前认为,NSCLC对放射治疗的抵抗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肿瘤细胞对放射治疗产生抵抗性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目前研究表明,相关基因改变、肿瘤微环境、缺氧、代谢改变、肿瘤干细胞、肿瘤异质性、micro RNA、细胞周期以及DNA损伤和修复等多种因素导致肿瘤的放射抵抗。但NSCLC放射抵抗的具体分子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因此,研究肺癌放疗抵抗机制,并寻找有效的措施减少放疗抵抗,提高放疗敏感性是肺癌放射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基于课题组前期对NSCLC放射抵抗细胞系与其亲代细胞系测序结果,对差异表达m RNA进行进一步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以及查阅文献,发现细胞粘附在放射抵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富集于粘附及相关通路的基因进行差异分析。运用STRING数据库对粘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图构建,Cytoscape软件筛选hub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对排名前十的hub基因进行表达及预后分析。第二部分:采用流式细胞术细胞凋亡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对经10次传代后放射抵抗细胞系的抵抗性进行了重新验证。运用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及Western Blot对ITGB1差异表达进行验证。应用R语言对TCGA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ITGB1的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其表达与临床相关性分析。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1株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和5株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ITGB1m 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运用流式细胞术细胞凋亡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对A549和H522进行放射敏感性的探索。运用慢病毒技术构建H522 ITGB1稳定过表达细胞株以及A549与H460R ITGB1稳定敲除细胞株。应用CCK8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探索ITGB1对放射后各细胞系增殖及敏感性影响。运用流式细胞术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实验探索ITGB1对放射后各细胞系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应用免疫荧光技术以及Western Blot检测DNA损伤标志性指标γH2AX,探索ITGB1对放射后各细胞系DNA损伤的影响。采用STRING在线工具构建ITGB1与DNA损伤修复通路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探索潜在的相互作用,并运用Western Blot技术进行了DNA损伤修复通路的检测。运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过表达或敲除ITGB1后EMT相关指标E-cadherin、N-cadherin、Snail、Vimentin及Zeb1表达变化。使用GEPIA2中的“相关分析”,探索ITGB1与YAP1的Spearman相关系数;使用GEPAI2数据库中的“生存分析”,探索ITGB1与YAP1基因共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影响。运用Western Blot实验探索ITGB1对胞浆及胞核中YAP1蛋白表达,以及其总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1.前期课题组成功建立NSCLC放射抵抗细胞系H460R,二代测序分析差异表达m RNA,与亲代细胞相比,抵抗细胞系H460R细胞中有508个m RNA上调,330个m RNA下调。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主要富集于细胞粘附相关通路: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焦点粘附及细胞粘附分子信号通路。2.STRING及Cytoscape筛选出Hub基因:ITGB1、ITGA1、ITGB4、ITGA3、ITGA2、LAMA5、COL4A5、LAMB1、LAMA1和COL4A6,排名第一的Hub基因ITGB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升高,且其表达与预后相关,将对其进行后续研究。第二部分:1.对来自TCGA的NSCLC数据集(1,102例,包括103个正常组织和999个肿瘤组织)的分析显示,ITGB1在NSCLC中高表达,ITGB1表达与临床分期,T分类和M分类显著相关。通过敏感性验证,经过10代后,抵抗细胞系仍能够维持其放射抵抗性,q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证实,与亲代细胞系相比,ITGB1在抵抗细胞系呈高表达。2.ITGB1在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不同程度表达,选取ITGB1本体高表达A549和本体低表达H522细胞系进行后续实验,与H522细胞相比,A549细胞照射后的凋亡率更低,集落形成能力及存活率更高。3.我们应用慢病毒构建了A549-sh ITGB1和H460R-sh ITGB1稳定敲除细胞系,构建了H522-ITGB1稳定过表达细胞系,照射后,A549-sh ITGB1和H460R-sh ITGB1的存活率比对照组低,H522-ITGB1细胞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4.流式细胞仪的细胞凋亡分析表明,照射后48h,A549-sh ITGB1和H460R-sh ITGB1组的凋亡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反,H522-ITGB1细胞中放射线诱导的凋亡发生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细胞,流式细胞术评估细胞周期分布,与阴性对照相比,照射后24h,A549-sh ITGB1和H460R-sh ITGB1细胞中G2/M期的细胞比例较高,而S期中的比例较低,G2/M期的H522-ITGB1细胞比例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而S期的比例较高。5.我们进行了免疫荧光检测,以检测照射后或未照射时γH2AX的表达,与未照射的细胞相比,A549-sh ITGB1和对照细胞在照射后30分钟时的γH2AX阳性细胞核明显更多,但是,H522-ITGB1细胞阳性核数少于对照组,在两组中,γH2AX阳性细胞核的数量均随电离辐射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并在24 h后恢复至基础水平,我们通过蛋白质印迹检测了γH2AX蛋白水平进行了验证,与免疫荧光实验结果相一致。通过ITGB1与DNA损伤修复通路蛋白互作分析,ITGB1可能与ATM/CHK2通路有关,ITGB1沉默后ATM(p-ATM)、CHK2(p-CHK2)和CDC25c(p-CDC25c)的表达降低,而ITGB1的过表达导致这些蛋白在H522细胞中更高的表达。6.敲除ITGB1后,N-cadherin、Vimentin、Snail和Zeb1表达显著下调,E-cadherin表达上调,相反,ITGB1的过表达下调了H522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并上调了N-cadherin、Vimentin、Snail和Zeb1的表达。7.我们使用GEPIA2研究了LUAD、LUSC和正常组织样品中ITGB1和YAP1之间表达的相关性,在LUAD(Cor=0.37,P<0.01)和LUSC(Cor=0.41,P<0.01)样本中,ITGB1表达与YAP1表达呈正相关。此外,GEPIA2中对NSCLC患者的生存分析表明,这两个基因共同高表达患者总体生存期及无病生存期显著缩短。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当在A549细胞中敲除ITGB1时,YAP1被下调,同时抑制其入核,而在H522-ITGB1组中,YAP1的表达被上调,且细胞核YAP1中表达显著增加。结论:1.二代测序方法筛选出放射抵抗细胞系与亲代细胞系差异表达的m RNA,基于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为后续放射抵抗机制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线索。2.粘附相关通路对NSCLC细胞放射抵抗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ITGB1是粘附相关通路中关键基因,ITGB1高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放射抵抗形成相关。3.沉默ITGB1可能通过抑制NSCLC细胞DNA修复能力,调节YAP1诱导的EMT,进而逆转NSCLC放射抵抗。
其他文献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edial infarction,AMI)是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一种急性心肌缺血性疾病,指冠状动脉在发生急性堵塞时,心肌发生缺血、坏死的一种严重冠心病。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致死率及致残率高,给全球公民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由于该病发病率极高,可以导致多种疾病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脏瓣
目的:人巨细胞病毒(HCMV)属疱疹病毒属β亚科,世界范围内人群感染率为50%-90%。初次感染后形成潜伏感染并持续终生。现有研究认为,HCMV潜伏的主要部位是造血干细胞-单核细胞。潜伏再激活过程与HCMV的部分基因(例如LUNA与UL138)相关,同时与单核细胞分化过程相关。但是,对于再激活机制的研究目前并不完善。潜伏的HCMV在免疫低下时再激活,可以引起严重症状。如在妊娠期感染可引起胎儿巨细胞
目的: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发病率逐年升高。长链非编码RNA被证实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ASC2最早在子宫内膜癌中发现的抑癌基因,近年来在其他肿瘤中也发现了CASC2的抑癌作用。CASC2虽然在子宫内膜癌中最先发现,但对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机制的研究未见报道。miR-103a-3p,mir-107是mir-15/107家族的成员。文献报道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mi
研究目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临床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闷、喘息和咳嗽。目前全球约有3.34亿人患哮喘,且有证据表明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哮喘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哮喘一般起始于抗原呈递细胞和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失常。已有研究表明支气管上皮损伤是哮喘发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随着哮喘的发展,在变应原的刺激下,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凋亡。据报道,严
目的:脓毒症是因为感染引起宿主反应失调进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是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的疾病之一。脓毒性休克作为脓毒症的一种亚型,具有更高的病死率。脓毒症心肌损伤是脓毒性休克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促进了脓毒性休克的进展与恶化,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明确脓毒症心肌损伤的发病机制有助于临床医生找到新的治疗靶点,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脓毒症心肌损伤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一种或几种理论可以完全阐明。最广
目的:骨关节炎(OA)是一种与年龄,性别,肥胖和关节损伤紧密相关的异质性疾病。全世界约有2.4亿人受其影响,65岁以上的人群50%为OA患者。由于国内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OA发病率仍在不断升高,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思想负担。OA主要病理特征是软骨下骨重塑,关节炎症,骨赘形成和软骨变性。其中软骨变性进一步分为细胞应激和软骨基质代谢。在公认的OA发病机制中,细胞凋亡和分解代谢是增加的,合成代谢是
目的: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尽管综合应用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后的治疗效果已有提高,但其平均中位生存期仍仅有12-18个月。许多研究发现,肿瘤的生长与代谢过程,均需要新生血管的参与。因此,血管新生被认为是恶性肿瘤发生与演进的标志。胶质瘤是典型的血管依赖性实体肿瘤,其恶性程度和进展情况与其高血管新生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抗血管新生治疗已经成为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方法。非编码
目的:胶质瘤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约占人脑原发性肿瘤的80%,致死率极高。临床研究发现胶质瘤为富血管性肿瘤,丰富的血供有利于肿瘤的恶性生长,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成为胶质瘤治疗的热点,但胶质瘤中血管生成拟态(VM)的存在可能是导致当前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SUMO化修饰是一类动态且可逆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可以通过调节底物蛋白稳定性及其亚细胞定位等方面来影响细胞功能
目的: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全球范围内女性群体中最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恶性肿瘤患者的25%,致死率在女性癌症中位居首位。据统计2018年,世界范围内新增确诊乳腺癌患者约210万例,约占总体肿瘤发病率的25%。乳腺癌难治在于其发病机制复杂和临床表现的异质性,临床症状多样和疗效不均一。已有大量文献对乳腺癌具体的发病机制和信号通路进行报道,但乳腺癌的治疗方法的研究仍缺乏突破性进展
目的:胶质瘤作为神经系统中最为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显著的低生存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等特点,其中位生存期仅为12~15个月。虽然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式在胶质瘤的治疗中已取得长足发展,然而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仍不甚乐观。于是,肿瘤的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进入了我们的视野。VM作为一种不依赖于机体内皮细胞的全新血流灌注系统,形态学上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