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认知功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也是其治疗的难点之一,而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被认为是一项安全且具有改善认知功能潜能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目前临床研究多考察tDC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后症状的改善,对认知功能的调控作用的研究数量较少且结果不一致,同时缺乏对认知调控效果持续时间的探究。本研究旨在通过长达4周的随访时间内进一步验证tDCS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对具有认知损害且处于稳定期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进行招募。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刺激组或伪刺激组。两组疗程均为连续10个工作日,每日进行一次tDCS干预。电极阳极置于患者左侧背外侧前额叶,阴极置于右侧眶上缘,电流2mA,刺激组干预时间20分钟;伪刺激组电流仅持续40秒,但佩戴电极20分钟。每次干预后对患者主诉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采用中文版MATRICS认知成套测验(MCCB)、节奏听觉串行加法任务(PASAT)、CogState成套测验、“看眼读心”测验(RMET)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基线和干预结束后即刻、两周及四周随访时认知功能和症状的评估。结果:1.共纳入患者48例,两组各24例。伪刺激组中2例因病情波动从全分析集中剔除。2.以两组基线认知功能作为协变量,各研究时点认知功能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MCCB的信息处理速度的时间主效应(F=0.000,p=0.000)、干预主效应(F=0.008,p=0.008)及两者交互作用(F=0.006,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ogState的1-back任务的时间主效应(F=0.001,p=0.001)及两者交互作用(F=2.511,p=0.031)具有统计学意义。3.各研究时点两组PANSS总分及分量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常见不良反应为刺痛、痒感及头皮疼痛。伪刺激组1例患者在干预期间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tDC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信息处理速度以及简单工作记忆可能有调控作用,患者对tDCS耐受良好,但仍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