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农甜玉2号胞质效应分析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dran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甜玉米作为一种营养品质丰富的保健食品,深受消费者所喜爱。与此同时,由于甜玉米的经济效益高、栽培技术简单,也受到大部分种植者的青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甜玉米的需求量逐渐扩大,甜玉米栽培面积逐年增加,市场对优质甜玉米种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细胞质雄性不育作为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对甜玉米生产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正常胞质的湘农甜玉2号和C型不育胞质的湘农甜玉2号两种胞质类型的甜玉米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等的分析比较,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两种胞质类型的甜玉米春季种植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各农艺性状均高于秋季种植的;同一种植季节下,C型不育胞质湘农甜玉2号的各性状优于正常胞质湘农甜玉2号。(2)两种胞质类型甜玉米籽粒在授粉后,春季,湘农甜玉2号和C型湘农甜玉2号甜玉米籽粒授粉后果皮平均厚度分别为70μm、66μm,秋季为74μm和69μm;春季、秋季两类型甜玉米分别在授粉后20d、28d时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皮渣率最低;两季节中,正常胞质和C型不育胞质两类型籽粒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处于“低-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可溶性淀粉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两季籽粒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在授粉后24d、32d时达到最大值。(3)两种胞质类型甜玉米春季的产量和各农艺性状均高于秋季的,且C型湘农甜玉2号甜玉米的产量和农艺性状优于湘农甜玉2号的值;春季湘农甜玉2号和C型湘农甜玉每公顷青苞重和净穗重分别相差2870.73kg、2146.71kg,群体差异显著;秋季湘农甜玉2号和C型湘农甜玉2号甜玉米每公顷青苞重和净穗重相差达到3654.21kg和2057.65kg,达到显著性差异。(4)结合两种胞质类型甜玉米在春秋季种植过程中的光合性状、干物质积累、籽粒品质性状、产量与农艺性状等指标,确定了两种胞质类型甜玉米春季适宜采收期为授粉后20d左右、秋季为28d左右;两胞质类型甜玉米籽粒在同一种植季节下籽粒品质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C型不育胞质的湘农甜玉2号可独立运用于实际生产。
其他文献
近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导致与衰老有关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率上升。心脑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很高,并因其较高致残率和死亡率严
褐飞虱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品质及商业价值。控制褐飞虱的有效途径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并结合传统育种手段,选育抗褐飞虱的不育系和恢复系,培育
目的:探讨ApoE(rs7412、rs429358)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及冠心病患者糖、脂及血清尿酸代谢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7年03月到2018年1月收住福建省立医院的未服用或已停服
本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文本《后自由主义视角下的语言教育政策研究》(A Post-Liberal Approach to Language Policy in Education)是美国作家约翰E彼得罗维奇(John E.Petrovic)的作品。该作品于2014年出版,目前尚无中文译本,这也是笔者选择该作品作为翻译项目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选取了前两个章节进行英汉翻译,原文共计17,000
人类癌基因启动子区G-四链体DNA基因转录复制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基因组学、临床医学和药物设计研究的靶点。近年来,围绕分析G-四链体结构及其特异性识别的实验技
研究目的:探讨冬凌草甲素(Oridonin,Ori)对胶原酶诱导的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模型ICH后继发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右
“辽海丛书”,是由东北史学大家金毓黻先生编辑的一部东北地方历史文化巨著,最初名为“东北丛书”,初创意于20世纪20年代,后于1933—一1936年于沈阳刊行。此书有正集与附集两
清代汾州府市镇发展既有量的增加又有质的提升。康熙、乾隆两朝为其高峰阶段,这与当时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总趋势紧密相连。就空间分布而言,府东四县平遥县、介休县、汾阳县
英语虚义动词结构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结构,该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虚义动词、不定冠词以及事件名词,如“have a sit”、“have a kick”等。在该结构中,虚义动词的语义几乎全
这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所译文本为“恒定假设:抽象推理是基于意象图式吗?”,这是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教授于1990年发表在Cognitive Linguistics创刊号上的一篇学术论文。此论文被广泛视为对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总括性论述。目前为止,还尚未发现此论文的中文译本。译者对其正文部分进行了翻译,译文字数共计约23,000。原文属